Urban Diary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Storie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ongo and Us

文、圖、攝:車建恩

地點:香港打書釘
日期:2022 年 5 月 26 日(三)
時間:7:30-10:00pm

在晚上的城市生態探索工作坊,我們一起看了台灣紀錄片《擺盪》:

「阿才,被寄養在一家鐵工廠,因不安而不斷重覆刻板動作;
佛斯特,被單獨關在地下室十幾年,只能從一扇小鐵窗看到陽光;
小強,經歷了十幾年的惡劣環境,曾多次癱瘓;
皮皮,靠著廟裡的供品和過路遊客的「愛心」,愈吃愈胖;
妹妹,輾轉被賣到台南的家,與新家人一起生活了十八年;
麥克,小時候曾經當過明星,退休後依靠經理人照顧生活……」

紀錄片裏的紅毛猩猩,都被迫離開家園。儘管故事多少有點不同,但牠們均已沒有辦法回到自己廣闊的故鄉,只能在狹小的空間生活。

《擺盪》
導演:柯金源
年份:2010
產地:台灣
片⾧:52 分鐘
觀看全片

 

地點:巴塞隆拿動物園
日期:2022 年 8 月 19 日(五)
時間:1:30-2:30pm

自從看過台灣紀錄片《擺盪》之後,我一直很想看看住在動植物公園的婆羅洲猩猩生活得怎麼樣,沒想到第一次的相遇會在巴塞隆拿動物園。牠們的活動空間主要分為三部分:室內主館、戶外活動場、戶外草地,總面積約 1,000 平方米。

室內

室內主館呈⾧形,設計嘗試以不同的物料營造可攀爬而具變化的環境,譬如掛在空中的車胎、吊床、平放地上的樹幹、樹木搭建的小閣樓平台、串連樹幹枝柱之間的帶子。主館並不是 360 度透明開放給遊人觀賞,而是其中一角的凹位設有玻璃窗,可以 180 度看到室內的環境。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資料:「和其他猩猩不一樣,紅毛猩猩是樹棲動物(即一種生活在樹上的動物),牠們一生中會花超過 95%時間留在樹上,幾乎所有活動都是在樹上進行,例如吃飯、睡覺等。當中,婆羅洲猩猩仍偶爾會到地面四處走動……」但巴塞隆拿動物園的牠們待在地上的時間比較⾧,或許見得人多,牠們也不怕生,有時候會待在非常靠近遊人觀賞的玻璃窗前。不過牠們並沒有想像中有活力,有時會打呵欠,有時會敲窗,並沒有經常走動。

戶外

沿著主館旁的遊客步道,就可以看到連接主館的戶外活動場,以樹木及帶子組成給婆羅洲猩猩的歷奇設施,周邊有人造河岸,與步道相隔。不過當天或許因工作人員正在清潔場地,所以沒有看到牠們在戶外活動。步道上有個展牌,解釋牠們是熱帶動物,在天冷的時候未必會到戶外去。之後,我曾電郵動物園,問牠們如何度過冬天。園方回覆指,牠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出入戶外,晚上會睡在有暖氣的房間裡。

主館的背面還有一片屬於婆羅洲猩猩的草地,當天只有一隻在陰涼處蓋住被子睡午覺。雖然之前看過報導,指住在其他動物園的猩猩喜歡在冬天蓋被子保暖(甚至穿衣服),但當天氣溫超高,不知道牠們是不是像我們一樣,穿防曬衣隔離陽光呢?

住客

過去 13 年,共有四隻婆羅洲猩猩在巴塞隆拿動物園出世,原以為牠們一家七口一起住在動物園,但經電郵查詢後,得知動物園參加了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的歐洲瀕危物種計劃(EEP),所以部分在這裡出世的婆羅洲猩猩會按計劃協調轉移到其他歐洲動物園。而現時動物園有一隻成年雄性、三隻成年雌性以及一對未成年雄性和雌性棲居。
 
最後有趣的一點是,回家把拍攝到的相片和影片放大,意外地發現一隻待在小閣樓平台的⾧臂猿,不知怎樣進入了主館。牠和婆羅洲猩猩好像相處得還不錯,不過動物園其實並沒有安排牠們與其他靈⾧目動物一起生活。

 

地點:香港動植物公園
日期:2022 年 12 月 3 日(六)
時間:1:30-3:00pm

香港動植物公園每兩個月會在一個週末舉辦動物護理聚談,亮點是由資深動物飼養員分享日常照顧靈⾧類動物及雀鳥的故事,回港後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參加這個導賞活動。

我提前到達,看到 2011 年動植物公園首次成功繁殖婆羅洲猩猩的龍鳳胎哥哥「雲雲」。牠的家設計簡單,中間有一棵被砍掉樹冠的粗壯樹幹,籠頂是呈三角型的鐵架,牠在籠頂的鐵架之間不斷重覆同一條路線擺盪,讓我想起台灣紀錄片《擺盪》。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主任裴家騏提到:「通常刻板行為的出現,表示這個動物處於空間上的緊迫,或者是心理上的緊迫,然後牠有一些需求,牠必須要去釋放出來,牠可能會發展出一個刻板的固定的行為模式。然後有些動物園的動物或者是圈養環境下的動物,甚至會精準到每一步都踩在同一個地點上面。」

導賞團的路線由體型較細小的靈⾧目動物開始,譬如白臀⾧尾猴、紅頰黑猿,籠裡會有房間避雨避寒,有暖燈、暖風機,而婆羅洲猩猩特別怕凍,石床下還會有暖管。

跟園裡其他靈⾧類動物不同,五隻婆羅洲猩猩並不是住在一起,而是分別住在三個籠舍:哥哥獨居,父母一起住,而妹妹則和姨媽住在一起。我問導賞員分籠的原因,她解說兄妹出生後,媽媽不懂得照顧子女,於是會由飼養員照料兩兄妹。回到籠中,父母會跟牠們打架,加上為了避免近親繁殖,所以牠們須分開居住。

這種母子疏離的關係跟野生的婆羅洲猩猩完全不同,根據馬來西亞婆羅洲猩猩康復中心的資料:「野生婆羅洲猩猩的平均壽命約35歲,經常臉上掛著微笑的婆羅洲猩猩BB在生命的頭兩年都會受到母親的貼身保護,時常依偎在身上形影不離,直到六、七歲左右才完全自立。」

當天婆羅洲猩猩父母的籠舍剛好正在維修,跟牠們緣慳一面,但導賞期間飼養員提供食物,吸引妹妹和姨媽現身人前,原來牠們平常會拍手要求食物,下午茶會吃麵包。

2010年愛護動物協會曾批評香港動植物公園,指體型形龐大的猩猩居住在面積只有270平方米、高五米的獸籠內。2014年康文署委託香港大學嘉道理研究所聯同嘉道理農場開展研究工作,目的是提出可行的建議,以改善動植物公園的設施和服務,譬如猩猩的新居建議仿樹林設計,用河流分隔動物與群眾,但後續的計劃及執行並未能找到公開資料。

在2023年10月中旬,我嘗試以電郵向園方查詢婆羅洲猩猩現時居住的面積、改善處所計劃的實施、以及與其他動物園的交換計劃,分別於11月9日及12月22日收到回覆,重點如下:

  1. 面積:由於公園面積小及受地理因素所影響,例如周邊斜坡、四周為住宅、噴水池平台花園下為配水庫等,在擴建和改建園內設施這方面存在局限性。惟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本公園仍然致力不斷優化園內設施及改善園內動物福祉。目前,本公園共有五隻婆羅洲猩猩,並設有四個供牠們居住的籠舍,合共面積約560平方米。
  2. 改善處所計劃:根據顧問報告中的建議,園方分階段進行一系列的改善工程(2019 年底完成),盡量採用了模仿大自然環境的設計,包括仿真樹木、岩石和流水,籠舍外圍還種植了大量植物和樹木,以模仿婆羅洲猩猩原生地的自然環境。

    園方善用園內的空間建了一條新的連接橋(2023年四月完工),新建的連接橋可貫通四組籠舍,有需要時可使用連接橋以解決動物調動困難的問題、降低飼養員和動物在調動過程中遇到受傷或受驚嚇的風險。故此,公園沒有計劃開放連接橋給婆羅洲猩猩自由穿梭。

交換計劃:康文署參加了多個國際瀕危動物的飼養和繁殖計劃,不時與外地動物園交換瀕危動物品種,找尋合適的配對。數年前已與新加坡動物園聯絡,希望透過動物交換計劃將婆羅洲猩猩「雲雲」移至新加坡動物園。惟早前與新加坡動物園擬訂的動物交換計劃有所變更,「雲雲」目前仍然居住在本公園。本公園正積極與相關物種的國際登錄員保持溝通,商討其他可行的動物交換方案。


地點:臺北市立動物園 
日期:2023 年7月15日(六)
時間:4-5:30pm

為了油墨暑期班,七月份去了一趟台北。我住在大安區的房子,鄰近科技大樓站,乘坐捷運文湖線前往動物園站,只需17分鐘就來到臺北市立動物園,原來這裡也有婆羅洲猩猩,實在沒理由不來探望牠們。在動物園網站讀到關於台北出世的「妞莉」新聞稿,小時候因無法順利吸吮到母乳而以人工哺育方式帶大,但之後有機會先後跟外婆、媽媽熟悉,學習生活技能。去年剛好透過東南亞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計畫,前往新加坡動物園,計劃與香港出世的龍鳳胎哥哥「雲雲」相睇配對,真的是有趣的緣份!

往婆羅洲猩猩的展館方向走,會經過熱帶雨林區的穿山甲館,沒想到隨便抬頭就看到樹上黑白色、尾巴⾧⾧的棉頭絹猴及顏色鮮艷、⾧嘴的紅䴉,裡面的動物竟然可以在樓高24米的仿雨林生態環境下自由活動!

沒走多久就來到婆羅洲猩猩的展館,遊客透過地下的三塊大玻璃窗可以看到牠在館內的所有活動,一開始牠花了好一段時間很專心地挖地、玩樹葉,後來不時走到後面的一道門及一扇窗前向外觀望,期待下一次出門的時間。空間雖然不大,但可以向上發展。除了地上的樹幹外,兩邊石牆也伸出粗壯的樹幹。展館的上半部份是鐵籠,懸垂了帶子連接不同的樹幹,牠可以攀爬到高處活動,另外空中還有一張吊床。

觀察時有段小插曲,有位遊客姨姨呼喚婆羅洲猩猩的名字,叫牠過來,沒想到牠真的會搭理她,慢慢走近,還把臉靠到玻璃窗前,讓阿姨近距離拍照。

拐過彎沿著遊客步道繼續走,來到讓人最開心興奮的時刻,看到一大一小的婆羅洲猩猩在戶外活動場玩耍,設施的物料跟巴塞隆拿動物園看到的差不多,都是以樹木及帶子為主,但以整體的面積、高度及複雜性來說,臺北市立動物園明顯更優勝。大的走在最高的樹幹獨木橋、翻筋斗再借助帶子往下移動,小的吊掛在較矮的樹枝上、大幅度擺盪像盪鞦韆般……看著看著,連我也覺得好玩。 
 
至於什麼時候才可以到戶外玩呢?任職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員的吳姿樺曾於 offbook言外企劃訪問中透露:「讓動物們吃飽飯後,就是牠們自由活動的時間。上午時,會將保育區的動物放至戶外活動場,方便打掃室內欄舍,下午則是將動物關入室內欄舍餵食,改為打掃戶外活動場,夜間則會開放動物自由進出戶外、室內,給牠們最大的使用空間。」 
 
電郵向園方查詢婆羅洲猩猩現時居住的面積,以及會否因血緣關係而分居,收到園方回覆:「本園目前有13隻婆羅洲紅毛猩猩,牠們居住及活動空間的面積各分別約為15平方米與185平方米,以目前的年齡結構跟血緣關係,沒有近親繁殖的問題,園方會依據動物的狀況進行管理上的調度(時而獨居,時而混群)。」面積意外地比香港動植物公園還要少,但可以大顯身手的戶外遊樂場,以及晚上進出戶外、室內的自由,對牠們來說會是更加寶貴的禮物吧。

地點:台北雄獅星空 
日期:2023年7月27日(四)
時間:1:30-4:30pm
 
  
來到油墨暑期班的最後一節課,大家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我分享了兩幅婆羅洲猩猩的圖畫及自己在臺北市立動物園的觀察。 
 
「為什麼會以這個主題創作呢?」 
 
「從首兩節課隨意做的素材裡,我看到巴塞隆拿動物園的影子,好像婆羅洲猩猩住的籠子和草地,所以就想到以婆羅洲猩猩為主題,把牠們、⾧臂猿、喜鵲拓印出來,拼貼上去。」 
 
「我的意思是為什麼非婆羅洲猩猩不可呢?你之後還再去了一趟動物園,牠們對你來說是不是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是因為牠們跟我們很像,讓我想到疫情期間被困在家的小朋友。你們知道香港有一種叫『劏房』的房子嗎?就是一個單位分拆成細小的房間,空間非常狹小,而且間隔也未必實用,有時候放了一張上下舖床就無法再放書桌,有時候放了摺枱就無法開門,小朋友可能要在摺枱上做功課,甚至是床上。 
 
疫情三年期間,反覆宣佈學校停課,社區中心、公共圖書館、公園遊樂場也關閉了好⾧的一段時間。住在小房子的小朋友無處可逃,但其實他們比成人更需要外出走動、跟其他小朋友相處學習。而婆羅洲猩猩則被困在動物園,但牠們天生在樹上生活,需要在樹與樹之間擺盪,需要一個廣闊的家。[1]」 

 
[1] 根據聖地牙哥動物園的資訊,每隻成年雌性通常生活在約九平方公里的範圍,而成年雄性的領地則需要39平方公里,有機會與幾隻雌性的活動範圍重疊。

Top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