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Diary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Stories

Metalware Industry in Yau Ma Tei

文、攝、旁白:林杰倫

前言

我一直住在油麻地,這裏有很多五金和機械店。幼時路過,我總會跟其中一家店的姐姐打招呼。不過真的很慚愧,她搬走了一年我才知道。不單如此,我發覺社區裏的五金店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果欄的冷庫。夜晚行去廣東道、碧街那邊,會見到那些冷庫,燈光火猛,成行成市,電唧車不斷穿插。有果欄的師傅說,他們以前會將水果雪藏於葵涌的大型冷庫,但考慮到成本,這幾年來寧願自己開個小型冷庫,所以就慢慢改變了這裏的街景。而已經搬走了的五金店做什麼生意,師傅是誰,他們和油麻地的關係,我發覺自己通通都不知道。所以我才想在這條街變得冷冰冰之前,快點記下它有什麼……

「喂,(這裏是)文興。是呀,碧街,渡船街入,碧街口……」

幫人維修摩打的「文興電機」幾乎每天都收到電話。

「它是用開的摩打,燒了就拿來修理, 就要重新拆走舊的(機件),全換上新的東西,接駁好線便落油,之後嵌好便整個交給別人。」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摩打,只要用電驅動的東西都要用摩打。小至風扇,大至升降機都是要用摩打。當然,出於成本考慮,師傅只會維修一些大型的摩打。所以不要想著搬家裏的風扇過去,不過還能用的師傅就不介意了。

「兩把,買了兩把風扇,這有一把。[…]太熱了,老闆不在,趁機買,管他的。」

訪問那天都有三十多度,因為涉及很多工序,這些工場 一般都不會裝冷氣。

張巨亨師傅就快七十歲了,他年輕的時候在順德均安學師,來了香港幾年之後就在這間店舖打工,和老闆一起弄了三十多年摩打。

「基本上是以前在香港用剩的,各個國家的東西(機械零件),才有得幹。以前留下來的,比如這好像是美國的奧的斯,有些是英國的。」

(即不能貿貿然從內地拿摩打來修?)


「是的,拿不到。」


香港的工業發展由造船業開始,在二十年代因為很多廣東商家來到香港開廠,五金業就開始萌芽。五金廠在一九五零年到一九八零年增長得很快,高峰的時候開到六千多間,現在多數都是生產小型金屬配件。文興電機雖然嚴格來說不算是五金廠,但亦都是香港工業裏不可或缺的。


「開發地又有,總之用到摩打、用到電的便有,鑿石屎你都要用震機。做了這麼久,日日來(維修)的東西不一定是你學過的,有時會有生疏的。你要重新看待它,不過有基礎,你就容易看它了。」


文興電機在1985年香港快速發展的時候在旺角開了一間鋪頭,直到2017、18年左右才搬到來油麻地,一直用汗水和力水來發展這個城市。

油麻地對出的西九龍於九十年代時候開始填海,當時參與這個工程的一間新加坡公司,他們的發電機壞了,找了很多間店舖都修不好,唯有到處問,直到找到張師傅。

「剛剛在填海,在富榮花園,(由)一間新加坡公司判來做,叫我們幫他看。那條渠,由上面落到去這麼高,要爬下去,由這邊一直挖過對面。有大鑽機這樣挖過去,挖那條水管。我走進去看,我問他們這油隔有沒有換,他說沒有,我叫他快點換了它。然後我去了他寫字樓享受冷氣,還給我一罐可樂。他們則很快換了,可能他一早買了(油隔)並換了。他便開機試,我說就是。他問收多少錢,我叫他問老闆,老闆沒有收錢 。一般人不一定看到這些,因為我曾在廠試過租發電機, 當時廠不夠電, 因我們做維修,要看那些機頭,所以有一些常識對(發電機)。當時去到剛好見他沒有換。所以他們之後經過我們店舖便和我們打招呼、聊天。幫過他嘛,因為他找過其他公司,間間也說沒事。我們當時店舖很小,在山東街,只有兩個人,老闆和我。他當時過來看你行不行,信心不會大。」

(你侄兒在做什麼?)

「在弄安全證書,在改number。」

在文興電機旁是一間叫蘇記的五金店。當地的師傅說他是碧街最久的一間五金店。

「六五年已經在這裏,在這裏方便。很多人在這裏出入,像水上人、做生意的,都在果欄那邊的船都在那出入,上上落落,剛在窩打老道口那個位置,那燈口位,船都在那裏。五金店就只有我們,其餘全是士多,還有賣酒、劏車房那些。」

碧街渡船街對出在七十年代仍然是一片海洋,這裏住了很多水上人,他們平時都需要上岸買必需品,加上油麻地是貨品轉運和交易的地方,所以在此開了不同種類的店舖。葉師傅一家在六十年代從廣州來到油麻地謀生。
「父母是苦力,替別人搬東西,一路打工,直到來了這個舖位。搬大鋼纜,(會很重?)是的,用人手搬,五、六百斤。幾個人一起抬。」

後來他們來到碧街這個舖位打工,當時是一間交船士多,主要是買賣船上的二手物品。

「很多外國船來香港,來補充物料,所以要交那些東西。即拆爛船然後把一些舊東西賣出去,如舊『威也』(鋼線)、『泊洛』(鏈動滑輪),還有食物也能收回來。還有雀鳥也有,從婆羅州捉回來的鸚鵡。有大航船回來時,見到船上有一大堆東西,出個價便全部收下來。」

「出外捉魚的多數來這裏拿東西(補充), 買舊鋼纜為主,全部都是水上人用的。捉完魚便賣給市場, 他們主要買鋼纜,沒有其他東西,一買便買一大紥,兩、三年才回來。快的八、九個月回來。」

葉師傅說他小時候只有十三歲,小學都未畢業就要出來接父母的工作。當時他是長子,什麼都咬緊牙關。

「例如弄傷手腳便一定深刻,所以便記住怎樣不用弄傷。一定要懂的。好像有些舊鋼纜,有纖維爆出來,如不留意一手揸住會流血,會痛一星期。搬運那些慢慢要學,怎樣搬、抬, 有時『摔死』(太重)抬不到, 強硬抬也沒用,別人會教你拿東西攝住撬起來。」

幸好,現在都不用怎樣用人力。跟好多五金舖頭一樣,葉師傅都裝了起重機,拿來吊大型貨物出來。好似擺滿店舖的船纜、卷軸等等。他說生意依家越來越難做,因為香港的船務市場愈來愈窄。

「不要客氣了。你吃嗎?」葉師傅回答一名請他吃生果的果欄老闆。在這條街開舖頭的人多多少少都認識大家。

「(大家)有來往的,即無貨便問大家取。」

而文興電機的張師傅亦似乎很熟行情。

「這條街轉入去(德昌里)那間也是做摩打。他目前只有兩三個人,當兩三個吧,有時有一位年輕人走出來。那間店應該比我們開得久, 但是最多人(員工)是我們這間。(這裏有五位員工?)不止……」

後記

多謝張師傅和葉師傅,他們很好人,他們肯花時間跟我聊天,又很有耐性地講解一些機械和零件的知識給我聽。我聽完之後起碼知道這些東西在我生活環境中用來做甚麼,下次經過我不會再覺得這些舖頭一模一樣,會認識他們的分類。另外我又知多了在油麻地的船上貨物交易是怎樣。在訪問的過程裏,我也有和其他五金師傅聊天,他們說現在的工程少了,生意難做了。很可惜,隨著這些師傅退休,這一行將會式微。

Top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