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物品
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東區走廊,從橋上看見幾十台吊臂和躉船在維多利亞港工作。慢慢地,以前的海邊變成陸地,不久將來,在一片爭議中動工的中環及灣仔繞道也落成,陸地再次伸延向維港對岸。汽車多了一條道路可用,港島由東至西的交通會比現在暢順,贊成填海起路的人說是有利經濟發展。但維港再次被入侵,越填越窄了。
每次聽到上一代或上幾代人提及填海,都不禁驚訝香港原來真的填了很多海。灣仔廈門街與皇后大道東交界的石級是以前的海岸線,是上船的地方。告士打道早於20年代填海填出來,灣仔會議展覽中心現身處的地方,也是90年代的重點填海項目。
這年頭成長的小孩,將來走在中環及灣仔繞道的海濱長廊,很難想像腳下原是大海一片。就如當下的我,聽見那石級原來是從前的海岸線,感覺也有點天方夜譚,不但海岸被填滿了,早幾年還在的石級,已被市區重建局剷平,變成利東街重建項目的車路一部份。
陸上人對填海贊成與否,或許是價值觀問題,但對漁民和水上人來說,卻是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直接影響生計。《城市日記》八月號寫兩個漁民─坪洲大黎和銅鑼灣避風塘耀哥。兩人不約而同最痛恨填海,由生活談到工作,都在說填海的可惡。我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站在大海的角度,站在漁民的立場看填海。
今期《城市日記》再次找來導演陳浩倫,用錄像記錄大黎和耀哥的生活,嘗試從他們的視線出發,看填海、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