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身體力行,減少浪費的彭凱恩

跟彭凱恩(Rachel)結緣,始於一封電郵。當時,我撰寫了一系列有關食物銀行援助低下階層的報道。有天上班,打開電郵,見到一封署名Rachel Pang的郵件,她希望我在報道中可以提醒讀者,香港其實好浪費,既有人吃不飽或營養不良,同時也棄掉大量食物。

那時候,社會還未關注超級市場亂棄未過期食物,更遑論要求大集團把剩食捐給慈善機構。Rachel已向我介紹「食德好」計劃,義工每星期到大埔寶湖街巿回收商販賣剩或賣相欠佳的餘菜,再送到職工盟大埔辦事處的廚房,把本應運去堆填的垃圾炮製成美味可口的餸菜,讓在該處接受再培訓的失業工人,能用便宜價錢吃到一頓營養豐富的午餐。

Rachel深明氣候變化帶來的惡果,眼見各國政府和大部分人民都不正視氣候變化,她會生氣;也為人類的過度消費而製造不必要的碳排放,感到痛心。她是一名保護知識產權律師,但身體力行,家住粉嶺,每天乘搭港鐵到中環上班;還推動一個二手衫「認領」行動,為地球減排盡一份綿力,也為愛打扮的人提供免費時裝。

萌起認領念頭,源於跟朋友的一段對話。「我有個朋友很喜歡行街買衫,有天她說起家裏有很多衫的時候,便索性叫她把不要的全部給我,我不介意穿二手衫。」數日後,她朋友拉著一個行李箱前來,箱內放滿過時但簇新的時裝,還有法國製造的真皮手袋,「我從未買過,它成為我第一個『made in France』的真皮手袋」,她笑說。

認領行動最先從朋友入手,反應十分熱烈。我認識Rachel時,這名在中環怡和大廈甲級寫字樓上班的律師,已經有十八個月沒買新衫,存放在家的衣服更堆積如山,她決定把計劃推廣開去,讓更多人受惠,減輕地球負擔。

Rachel首先經社交分享網站Facebook作推廣,後來二手衫越收越多,她便把這個認領計劃加進跟丈夫許輝合編的農莊網頁,擴大宣傳。許輝也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環保人士,放棄高薪厚職,跑去粉嶺開農莊做有機農夫。網頁除加插二手衫認領宣傳,還有他們撰寫的素菜館食評,以及環保產品用後感,為同路人提供參考。

為了方便認領,Rachel會先量度好二手衫的尺寸,再拍好照片,連同衣服的基本資料一同上載網站。客人選好心水服飾,她會親自送貨或郵寄給他們,若衣服到手後發現不合適,更可退回。認領行動至今l已送出超過500件二手衫,種類亦由女裝,擴展到男裝、童裝、鞋和手袋。回收越多,「生意」越旺,正職以外,她往往要額外花很多時間去更新網站資料。

在Rachel眼中,所謂的購物文化、消費文化,說穿了就是大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多金錢,透過大量廣告去塑造一個虛榮形象。「例如慫恿你買鑽石戒指或名牌手袋,便會成為大家羡慕的對象。明明只為賺錢,卻包裝成藝術、文化,很無聊,也很虛偽」。

 

問與答

我最喜愛香港的一面……

「最愛香港的郊外。以前阿輝未開農莊時,每個周日我都會去行山,特別鍾意行石澗,或是在樹林慢步,很美麗也很平靜。當你辛勞工作一星期,只要處身在郊外,已是最好的充電方法。」

 

我最討厭香港的另一面……

「香港的建築物密度實在太高了。小時候我住過石硤尾,那時的公屋最高只有十二層。現時每次從石硤尾港鐵站走出來,我便覺得充滿壓迫感。舊公屋拆掉,換上新公屋,每幢樓都高三、四十層,人被包圍其中,就連呼吸都好似有困難。

「除了高樓密集,香港有太多自由行遊客,他們只對購物有興趣。你住在港島,感受不到每天上、下班時,跟大批拖著大大個行李箱的遊客迫在一起的痛苦。本來繁忙時間已經很擠迫,現時更甚。他們早上經羅湖入境到巿區購物,他們喜歡拖著行李箱奔跑,亦很嘈,車上根本聽不見廣東話。。黃昏又從巿區坐火車從羅湖回家。這是我每天上、下班面對的情景。

「現在我們天天講要中港融合,正如我一個朋友所講,香港的情况就像西藏及新疆,或許有一日,我們這些本地人會變成小數,香港的人權、自由、法治等核心價值終會失去,到時我別無選擇,只好跟阿輝返加拿大定居。」

 

我認為香港要成為一個永續城市……

「香港的郊外、郊野公園、核心價值,還有農業都同樣重要。沒有本土農業,不能為本地居民提供食物,沒可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農業是每個地方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美國早前旱災,大豆失收,農產品價格急升。如果我們仍以為有錢便能從其他地方買進農作物,最終,我們會發現,有錢都買不到食物。」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