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蘇樂怡:從棋盤上的土瓜灣 追憶紅磡舊居

前言:

上學期,我在修讀社會學系課程期間,遇到一位才思敏銳、語言爽利的導師蘇樂怡(Sophia)。她每每直指學生功課不足,在導修課針對學生的思考盲點提問,教人畏懼。這本只是富距離感的師生關係,不足為道。但其後我加入城市日記當實習生,機緣巧合,有幸記錄她的故事,明查暗訪下,不由得對這位梳清爽短髮的老師萌生一份尊敬。Sophia於今年三月卸任「領匯監察」主席一職。在任期間,她親身帶領行動調研,訪問商戶、居民及工人,分析領展商場營運模式,檢視公產私有化所衍生的問題。不過,媒體聚焦Sophia近十年來就領展議題的付出,忽略了她對社區的其他貢獻。故此今次我們不談領展,轉而放眼她於土瓜灣的社區博弈。

社區達人

約三年前,Sophia與十一位藝術家參與由社區文化關注主辦的土瓜灣社區達人計劃,由挨家挨戶傾聽街坊日常開始,歷經一年落區觀察,將所見所聞訴諸不同的創作媒介,並於土瓜灣鴻福街十六號「土家」故事館展出作品。有的藝術家以鏡頭和繪畫講述土瓜灣故事,亦有社區達人製造木頭小販車,重現昔日九龍城碼頭繁華正茂的販夫風景。Sophia則設計了一款名為「重建霸權@土瓜灣」的棋盤遊戲,仿效「大富翁」,讓玩家設身處地代入土瓜灣居民的身分,體驗市區重建對他們造成的衝擊。

在遊戲裡,即使時勢艱鉅,亦總有令玩家轉危為安的契機。但世事如棋局局新,發展商收購舊樓的速度總比居民預料的更快、更教人措手不及。Sophia自小在紅磡長大,家住樓高五層的公務員合作社。生活於該址的廿年間,她的家屢次遭發展商屬意收購。Sophia五、六歲的時候,有發展商心儀港島另一公務員宿舍樓盤,但該宿舍的地契與紅磡合作社一同綑綁,發展商銳意同時收購兩塊地皮,又拋出「樓換樓」及賠償近百萬現金的方案吸引居民首肯。惟收購計劃因89年六四事件擱置,Sophia的家因此避過一劫。及至93年,另一發展商旗下的「艇仔公司」以合組財團的方式捲土重來,提出以四百萬收購,並承擔居民的補地價金額,游說業主出讓業權。事件發展至九十年代末,發展商成功收購大部分單位的業權,僅十多戶業主拒絕出售單位。

強拍夢魘

Sophia的父親是其中一位拒絕出售單位的業主。他認為,要以該賠償金額在市場上購入與當時居住環境相若的單位,機會甚微,因此拒絕發展商的方案。洽談陷入僵局,在千禧年前後始現轉機。政府藉都市重建發展為名,在1999年通過《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拍賣)條例》。發展商如欲推行重建,業權收購的門檻由100%降至90%。這意味著即使有少數業主拒絕出讓其單位,只要反對人數少於一成,發展商便可引用此條例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地皮。Sophia解釋,本來只有略多於八成的業主同意出售業權,但一戶業主在收購情況膠著下讓步,使發展商剛好達到九成業權,達到啟動強拍的門檻。發展商於05年就收購事宜入稟法庭,是首宗大業主援引土地強拍條例收購公務員合作社的個案。另一邊廂,Sophia父親與十多名「釘子戶」小業主組成聯盟,委託測量師為物業估值,循法律途徑奮力捍衛業主的權益。

法官根據法律條文判案,奈何少數無意搬走的業主根本不獲現行機制保障。Sophia憶述,業主團體在與發展商對簿公堂的前一晚,才收到對方的法律文件,並形容文件「豎成一疊,堆積如山,橫放的長度可媲美辦公桌」。缺乏專業法律知識的業主選擇自辯,卻無力招架發展商的留難。Sophia慨歎:「一晚內沒可能將文件全部消化,讀到多少也成問題」。面對毫無勝算的官司,業主聯盟與發展商於庭外和解。發展商為求獲得統一業權,免除手續繁瑣的強拍程序,遂跟剩餘的小業主商討,再度出價收購。惟是次叫價遠低於93年價位,僅約二百至二百五十萬元。業主騎虎難下,如再不應允發展商的賠償方案,土地將被強拍,所得賠償只會更少。至07年中旬,發展商與最後兩名業權持有人簽訂買賣協議,長達十二年的收購風雲終告落幕。及後,Sophia一家遷居美孚,紅磡的五層舊居被樓高四十層的擎天住宅取締。歷經十多年的收購夢魘,Sophia目睹本來和樂融融的小社區日漸人去樓空,有關家園的回憶寄託、互助互愛的鄰舍關係都毀於一旦。搬到新居後,Sophia及其家人與舊日鄰居保持聯絡,惟各家各戶四散東西後,不少年事已高的長者相繼因病逝世,教人唏噓。

高樓與孤城

  談到新舊居所的區別,Sophia提到五十年代建成的舊樓以實心磚興建,牆身非常結實。遷往美孚後,Sophia爸爸忘記新屋以空心磚砌成,裝修時太忘形,一下子在牆身鑽出一個大洞。Sophia記得,紅磡舊居樓底高,家中安裝特大號的天花吊扇,滿有復古風情。她甚至可以站在碌架床上層活蹦亂跳、嘻笑玩耍。即使新居尚能容納天花吊扇,未至於危險,但昔日裝潢配上矮細的樓底,令壓迫感倍增。除了室內格局新不如舊,樓下精緻的園景亦不復見。Sophia憶述往日的花園佈置:「花園中央是棵松柏,被一圈麻石圍住,東南西北方位延伸四條小徑,連接屋苑不同座向。園中可見各式果樹,有檸檬、番石榴、桔、柑橘等。那時候,我常到花園散心。」今天,她家樓下已成為康文署公園,不乏像樣的亭台樓閣,更多的卻是禁止市民自由使用公共空間的告示牌。

都市重建計劃日日新,發展商求地若渴。政府修例降低強拍門檻,美其名推動經濟發展,卻要小市民拱手讓出承載深厚感情的社區鄰里網絡。Sophia慨歎樓高數十層的「蛋糕樓」拔地而起,在舊區工廠和唐樓間更顯突兀。一站式住宅連商場的設計,亦摧毀人與人在大街小巷交流及凝聚的可能。未來沙中線落成後,土瓜灣將面目全非。一幢高樓,宛若一座孤城。如何在盲目尊崇資本的勢頭上勒馬,保留民間歷史、社區文化,已成為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嚴峻考驗。

你最喜歡香港的甚麼?

六成土地都是郊野公園。另外,居住在香港很方便,人們可於短時間內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從高度城市化的地區到郊外去。

你最討厭香港的甚麼?
大陸化、無民主。

你認為香港要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需要
更民主和平等,消弭貧富差距。

後記:關於「土家」

土瓜灣故事館,簡稱土家,2014年由聖雅各福群會創立,16年起改由社區文化關注、維修香港與聖雅各福群會三個團體共同營運。土家以社群為基,旨在透過一系列活動喚回街坊對人文生活的嚮往。土家將座落在鴻福街十六號的故事館視為公共空間大本營,望增強鄰里對社區的歸屬感,最終建立一個土瓜灣區的「家」,守護及傳承該方土地的生活故事。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