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好夠薑」Teresa:因為夠薑,所以賣薑

談起香港農業,不免想起近年走入農村耕田的「農青」,媒體報導總愛形容他們放棄全職,那麼孤注一擲。晚上的咖啡店旁人吃蛋糕、喝咖啡,蓄短髮的徐慧珊(Teresa)坐我對面,談食物而非談食。聽她分享接觸農業到與友人開設網店「好夠薑」,她當了兩年賣薑的人,「如果你問我可以為香港農業貫獻甚麼,又沒那麼偉大,但是我希望能夠參與其中 。農業不是純粹的叫所有人耕田,農產品的生產與供應也有不少位置,而我的位置是研究怎樣把農作物變成其他產品,包裝和銷售出去。」她的答案讓我明白,農業並不遙遠,只要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世界。

Teresa今年34歲,七年前當她在長春社工作時,第一次接觸農業。她到過塱原視察菜田、稻田;因復耕計劃不時在阡陌間與農人聊天,看農人當午鋤禾,看最後收成的農作物,她想到自己有個與農業關係密切的興趣——煮食。她回憶小時候已經喜歡下廚,享受在街市買菜時思考食材配搭。

久居香港,我們已經習慣購買他國進口食材,一手包辦農作物種植、收成到烹飪,吃不完的便拿到市集售出的生活,似乎超乎一般港人想像。「2015年我辭職去工作假期,參加打工換宿計劃。在澳洲的一年,其中的六、七月,我到不同農場或家庭當義工,看他們怎樣以本地農業維生。有些家庭會到農場購買原料,自家加工後售出。自給自足沒問題,銷售開去也可。其中有對讓我留宿的夫婦吃純素,教我怎樣弄豆腐,發酵蔬菜。」

半年的澳洲農業之旅,令Teresa思考生活的更多可能。她笑了笑,說帶了一顆「種子」回香港,就是關於怎樣自給自足,不管食材還是做生意。

 

賣荔枝窩村種的薑

五年前, 數個團體組成荔枝窩村後村計劃,當中包括香港大學,與村民合作復村、復耕,一時間收成大批農作物,需要人手加工及銷售。然後,2016年,Teresa的朋友向她介紹荔枝窩村的計劃,因緣際會她得以開展自己的小生意,與七位拍檔合作「好夠薑」。說起薑,她說得起勁,荔枝窩村裏的農夫第一年種有700至1000公斤的薑,主要是薑黃和肉薑;薑通常三月左右年初開始種植,十個月後始收成。Teresa的工作是在這期間入村,各人分工砌好曬架,把薑切片後曬乾,然後磨粉。那些半加工的薑粉可以沖茶喝及煮食, 可以驅寒。加工之後,Teresa把薑粉包裝,設立社交網絡專頁,負責銷售和推廣。

邊做邊學,加上薑的一次收成也約有一年時間,Teresa說大伙事後檢討,有人從中找到新的興趣,離隊去釀製豉油,有人則研究薑黃除了煮咖喱外的功用。她們在村中搜集香草,試著試著竟沖出有印度風味的薑茶。「最厲害的一個,是把薑黃研製成用來護膚的用品,因為薑黃有別於一般人家中用到的肉薑,不太辣,能夠染色,有美白功用。」

煮咖喱的薑變成護膚品,他們名副其實「好夠薑」。一包薑承載的除了年青人做自給自足的實踐,還有連結起更多城市人對農村、農耕的認識。「客人通常出於健康理由買產品,薑茶能暖身驅寒,加上本地生產沒施加農藥他們會較放心。有時我去擺市集,不少人一來欣賞本地農產品,二來訝異香港有荔枝窩村的存在,他們以為香港已經沒有人種植。這包薑粉不但幫客人解決他們的需要,還可以從中認識本地農業。」

 

食物加工猶如養寵物

然而,她說「好夠薑」暫時只是一個「side project」,最主要的考慮是僅靠村內十個月才收成的薑,以這個時間與數量辦一個維生的銷售生意,比較困難。

「不過我為人有點慢熱,也享受慢的步伐,或許幾年之後我可以辦多幾個side project支持生活。」她說。她讓我看了手機內的一樽一樽醃漬相片,有蘿蔔、酸菜、乳酪等。醃漬和發酵都是食物的加工技術,除了薑,她的生活興趣仍離不開食物。她形容食物加工的過程好像養寵物,兩樽都是酸菜,但是存放時間長久,放糖或者放醋,味道都有所不同。

「要用時間細心觀察它們的變化,例如發酵過程會產生益生菌,細菌活動時排出二氧化碳,那樽食物便會冒起泡泡,像打開汽水蓋見到的情景。」她記得以前在澳洲曾拿到一盆發酵麵團,沒為意天氣下她把麵團放在車廂。沒料到細菌非常活躍,她回來時發現麵團都爆發開來,四散到車廂。

隨時間過去一樽又一樽的酸菜、醃蘿蔔、乳酪放滿雪櫃,家人雖然會說沒地方放其他東西,但是Teresa覺得,這些常備菜隨時可以吃,又免卻在超市購買時造成包裝上的浪費,加工期間又能寄托閒情,或受邀到社區中心分享食物加工法門,都是她所享受的時間。自給自足的生活令人容易感受到時間的存在,種植有時,加工有時,擺檔有時,Teresa的生活自有一份味道在其中,她不怕等。

 

最喜歡香港的甚麼?

我喜歡香港的人,因為有不少有想法和行動力的人會自發建立自己想看到的城市。以前或者較倚賴非政府組織的倡議,但是近幾年見到身邊不少朋友自發發起一些細微的改變,只要有想法就會去實踐。

 

不喜歡香港的甚麼?

香港比較欠缺安靜的空間,留在家裏,家人有各自的生活;到咖啡店則耍花費。我覺得寧靜的思考空間很重要,可以令人重新想像生活的可能。如果沒有,可能會令人習以為常。

 

香港怎樣才會成為可持續的城市?

如果每個人都自覺關心社區,人的心態是珍惜與社區的聯繫,有任何點子便與朋友合力推動改變,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