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誰知金花有落時

文:范浩賢

佛家相信人有前世今生,但如果主角變成一個地方,又會有它的「前世今生」嗎?這一篇談及的,是關於石籬區內的一段前世今生。一間以往放映風月片的戲院,遁入空門轉生成觀音堂的故事。

經常出入葵涌石籬,尤其以紅Van代步者必定聽過、說過「金花有落」這句話。每當小巴駛進打磚坪街進入大隴街之前,就會有人揚聲通知司機。所謂的「金花」,是指昔日的金花戲院。「石籬邨六十年代尾開始入伙,七十年代初就開咗金花,放映嘅就係陳寶珠、梁醒波嗰啲戲⋯⋯嗰個年代冇乜娛樂,電視都冇乜內容。戲飛又算平,(超等票)個零兩蚊,前座只不過四毫子」,從舊時起一直居住在石籬的蔡美粦伯伯憶述。

金花只有一間影院,所以每部電影的上映時間可能就一兩星期,之後如走馬燈一樣換來下一部。談起與家人入場睇戲的往事,蔡伯伯即眉飛色舞:「放工或者假期一家人不時會選擇睇戲。金花有上武俠片,之後又有《精武門》、《龍爭虎鬥》、周潤發Mark哥《英雄本色》嗰啲,都會帶齊五仔爺入場,會全院滿座㗎。」

那個年代的打磚坪街還沒有如今天一樣工廠大廈林立,所以到場看電影的更多是附近居民,還有駕車和乘小巴到來看戲的人士。蔡伯伯回憶,附近多數食肆還未是茶餐廳,更多反而是酒樓和大排檔,當然戲院門外也有小食檔。可能也因為戲院的關係,士多辦館特別多。到了現在,打磚坪街尚有碩果僅存的一間辦館,但街坊對它的印象應該是戲稱內裡甚麼酒類都買得到。

到八十年代尾,金花票價加至十五到二十元,不過亦受到市區大戲院越開越多影響,金花面臨挑戰,開始在早場上映風月片。這也是九十年代中後期起,街坊對金花的印象。「嗰時早場戲飛賣得平,幾蚊咁。唔少阿伯貪戲院內有冷氣,就會買張飛⋯⋯其實嗰啲都唔算係鹹片,只係社會冇依家咁開放,今時今日電視都唔止呢個尺度啦」,不過隨著金花競爭力下跌,大片減少,後期更只上映風月片。蔡伯伯亦未再入場,寧願一家出到他工作的旺角區看電影。

最終到2000年金花亦告結業,走完前世最風光的一段。不過它的下幾生,蔡伯伯亦娓娓道來:「開過家品店同散租,又有計劃過開酒樓,不過可能附近競爭大裝修煩,最終都冇成事。唯一不變係外牆到依家都同以前一樣」。到2008年亦有一段插曲,金花舊址開幕《環球劇場》,被街坊質疑搞人妖show及艷舞劇團,主辦團體則表示場內表演屬紅磨坊式高級歌舞團,保證絕無色情,更與區內人士在區議會內爭論一番。擾攘多時這個劇場也短暫開業,不過很快又無疾而終。

蟄伏一輪後,金花突然從五光十色皈依佛門,2010年搖身一變成了一間觀音堂至今。此後蔡伯伯亦沒有再入內,只知內裡裝修高雅,有座偌大的觀音像。筆者作為街坊觀察,只知觀音堂開放時間不定,間中亦有派福飯等等。

「金花有落」,不只是區內居民的落車揚聲,更好映照戲院舊址從紙醉金迷到大隱隱於市的一段歷史。金花沒有如一些市區戲院,轉型成為商場繼續營業,卻又早早扎根於居民生活之中,每日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去。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