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編者的話
2014年3月10日

我在聽完一個關於修復老房子的講座後開始寫這篇筆記。那座老房子位於台灣高雄昔日的繁華地帶鹽埕區,建於上世紀20年代初的日治時期。房子原本集商店、作坊、住家和婚紗店於一身。隨著時間流逝,房子老去,鬧市式微,但家族生意至今仍在營運。擁有老房子的一家人已經搬走了一段時間,但沒有賣掉房子。後來,這個家族第三代的一個成員決定修復老房子。這個家族成員在台北長大,最近搬回鹽埕,對自己的祖屋有濃厚的眷戀之情。為此,他找來一個有名的保育建築師,花了兩年時間和逾港幣三百萬元使老房子回復生氣。如今,這座房子集旅舍、藝廊和文化活動場所於一身。房子把歷史重新呈現。

今期《城市日記》介紹的另一座百年青磚老房子,命運就和高雄的老房子截然不同了。你讀著城市日記的當下,老房子已不復存在。老房子原座落在北潭涌郊野公園內,那裏曾是客家文化的中心,客家人的祖先早在19世紀初就定居西貢。老房子的其中一個廳,多年來闢作公用的過路廊,是村民出城的必經之路。北潭涌原居民Michael黃樹基的故事,講到老房子的拆卸,讓我們看到香港的文物保育乏善可陳。

在這個賺快錢至上的城市,老房子和很多東西都注定找不到容身之所。默默往來西灣河和東龍洲65年的街渡,在農曆年前幾天也結業了。船主梁子豪以前是漁民,見證過香港熱鬧的波光漁火,他埋怨政府不切實際的法例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他的小生意最終都做不下去。

青磚房子沒有了,梁子豪的街渡也沒有了,我們以這一期的《城市日記》為它們、也為香港保存一個文字和圖像紀錄。

香港若要持續發展,我們真是時候要審視那些漠視寶貴歷史的價值觀、法例和文化了。

黎穎詩

頁首
編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