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排-二、三十年代的「大佛口」
今日位於金鐘道與皇后大道東的分岔路口,又叫「大佛口」,但早期不是這種叫法。生活在這區的老前輩,有些人仍堅持叫這裏做「杉排」(粵語發音為「牌」第二聲)。關於這個名字,坊間流傳兩種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以前這一帶有不少附有大騎樓和大柱的唐樓,當時不少妓女都聚集在騎樓底下當「企街」招客。她們一般都長得像竹子一樣高,因而街坊稱這一帶地方叫作「杉排」。
第二個說法較可信,也較廣為人採用。現時灣仔大部份地方都是填海而來,由於早期的大佛口一帶臨近海邊,大部份木材行都選擇在附近開業。當時的船多以木材製造,木材行在造船之前,會先把一根根木材插在水中,一般會浸上幾年才使用,確保木材堅固耐用。因此,當時的人便根據這個情景把這一帶取名為「杉排」。
「炒粉」-從吃炒粉到足球術語
今日在足球場上對壘,輸的一方往往會形容為「炒粉」。「炒粉」這叫法可算是源起灣仔。曾有香港「溫布萊」之稱的灣仔修頓球場,多年來一直舉辦小型足球比賽,孕育出不少香港著名足球員,例如60年代有「香港之寶」之稱的姚卓然。在球賽中,兩隊對壘過後,勝出的球隊就會到雙喜酒樓大魚大肉慶功,輸掉一方則會到何倫餐廳吃炒粉。久而久之,凡在足球比賽中落敗的一隊都會被稱作「炒粉」,這種術語現今更延伸至籃球比賽使用。
鳳凰臺-香港最後一個打更地方
灣仔胡忠大廈後方的鳳凰臺,直到70年代仍然保留「打更」這種傳統的報時方式。以前的鳳凰臺是一個墟市,有小本經營的生意排檔,有人代客寫信或是捉棋耍樂,十分熱鬧。墟市旁邊有道小斜坡,搭建了很多木屋,都是低下階層居住。他們一般當小販為生,每天清晨約四時便起床準備開檔。然而,不少居民清晨外出時,墟市理應還未開檔,但看見聚集了不少「人」,往往轉過頭卻不見「人影」。居民覺得不吉利,便湊錢請來「打更佬」。打更佬每天由第四更開始工作(即凌晨一時至三時),提醒那些「人影」,已經來到四更,人們快要起床,希望他們離開。因此,鳳凰臺便成為香港最後一個沿用打更報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