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鄭惠玲:那時那山那水

鄭惠玲         
55
銷售員
居住鴨脷洲大街十四年,現居北角

「我在鴨脷洲出世,一直在鴨脷洲大街住到七十年代初木屋清拆。當時有電船仔往來香港仔至鴨脷洲大街,洪聖廟是街頭,街尾就指觀音廟(即現時鴨脷洲風之塔公園)。 我家就在觀音廟附近。在鴨脷洲大街,每行四五個舖位就有一條約八吋至一尺闊的坑渠,是附近居民引山水用的。我試過幫手推着五籮煤炭送去酒樓,衝過這些坑渠,但十次有八次都倒瀉收場。

當時往來鴨脷洲的車較少,主要娛樂都留在大街,記得當時街頭有間明珠戲院,小時候家姐帶我們睇戲就會一張票帶七個人。我們會利用螢幕前的大片空間,攤在地上睇。我又會同鄰居玩,街坊之間互動很多,家裹發生甚麼事全條街都知。大家關係緊密,就連過鬼節都特別熱鬧,每家每戶在屋前燒衣紙和撒『斗零一毫』,我和其他小朋友等大人拜完後就執錢。當時又有單身女子拜七姐節(七月初七),祭品、儀式十分講究、認真。

我還會與鄰居『上山落水』,沿着觀音廟附近的兩條山路上山,經過粵香園,在醬園附近摘油甘子、番石榴,又會到船排(現時海怡半島對落的山腳,約觀音廟位置)游水,水退時會捉蟹仔。粵香園位於現時西邨的位置,記得醬園每到一段時間,就會大量請人工作,幾乎整條大街的人都會幫忙刮薑,通蓮子芯,好大陣仗,我自己亦會幫忙賺外快。

小時候覺得鴨脷洲好大,搭電船仔落船行到洪聖廟一路走到街尾都有好野食,條路好遠。但現在的鴨脷洲大街是『一眼望哂』。現在偶然回南區與同學聚會都有歸屬感,相比香港仔中心,我還是喜歡沿着海邊走。眼見香港仔、鴨脷洲變了很多,我覺得自己只是個過客。」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