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丁新豹:東角拾遺

丁新豹(丁公)是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也是銅鑼灣老街坊,銅鑼灣的改變需由東角說起。東角代表維多利亞城以東的海角,是現時銅鑼灣東角道、怡和街和渣甸坊一帶。一八四一年六月,怡和洋行在香港首次土地拍賣中看準東角水深優勢,於是購入大幅東角土地經營倉庫。怡和業務繁多,除了倉庫,後來還經營糖廠和棉紗廠等,位於今天的糖街和棉花路。今天銅鑼灣的街道如怡和街、渣甸街、勿地臣街、百德新街、波斯富街、景隆街,全是怡和大班的名字。丁公透過銅鑼灣街道簡介銅鑼灣開埠初期歷史。

外國人在香港貿易經商,有能力的會飼養乳牛取鮮牛奶,白文信醫生見外國人對鮮牛奶的需求與日俱增,便集資在薄扶林創辦牛奶公司。後來,牛奶公司收購相關冰廠業務,在銅鑼灣設立牛奶公司冰廠。丁公在六十年代搬到銅鑼灣居住,當時銅鑼灣還有不少倉庫。六十年代初,銅鑼灣還有一個奇聞,據說牛奶公司冰廠養了一頭企鵝,每天約下午四時企鵝由專人帶着走到百德新街散步,丁公曾看見企鵝在街上一擺一擺地走着,相當逗趣,這次大概是他的人生中第一次見到企鵝,相信不少在六十年代居於銅鑼灣的街坊也跟企鵝有過一面之緣。這大概是銅鑼灣最稀奇的事情之一。

六零年代,丁公家住銅鑼灣,由於家中望到銅鑼灣避風塘,因此漸漸養成在颱風天看漁船的嗜好。「記得六零年代,香港掛了特別多十號風球(即十號颶風信號),共有五次,包括溫黛,每次颱風到來,我都會在窗邊觀察漁船陸續返回避風塘。」丁公說。小型船隻最早班師回朝,風再大一點時較大的船也開始回岸,當看到大漁船進場便知道今次颱風威力不少。船隻進入塘避風後會繫在一起,防止翻船。漁民留在船上準備與颱風搏鬥,婦女小童則紛紛走到岸上暫避,住宅大廈樓底站滿了避風漁民。

訪談地點在告士打道旁,丁公指着店外柏寧酒店和維多利亞公園之間的一段告士打道說:「這裏以前是一條運河,牛奶公司冰廠的冰塊也靠這條運河運輸。我們坐的這個位置都是貨倉,搬運工人在此上貨落貨,沒有今天的閒適自在。我曾有十年時間搬離銅鑼灣,當我在一九八二年搬回來的時候,運河已被填成馬路。」七十年代初,告士打道運河被填平,成為今天的告士打道。

讓丁公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還有日資百貨,八十年代全盛時期,大丸百貨、松板屋、三越百貨公司三間日資百貨公司鼎立,讓銅鑼灣成為日資百貨公司的集中地和潮流象徵。雖然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銅鑼灣日資百貨公司時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是各大商場名店,但丁公認為這無疑是城市發展過程,由開埠初期在江邊海邊發展倉庫、經營航運貿易,隨着經濟發達,海濱逐漸改變成商住區,繼而設計海濱休憩設施,提升生活質素,就像銅鑼灣的發展一樣。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