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李志清:灣仔人文地景

李志清自小喜歡畫畫,十多歲時看過寫實主義畫家Andrew Wyeth的畫作受到感動,因而立志成為畫家。一九八一年投身漫畫界,李志清在《青報》當漫畫助理,那年他十八歲。「由起稿、畫人物,到細緻的衫花、頭髮、實景、黑白漫畫常用的網點紙等,都有專人負責,通常由主筆帶領助理分工完成。」訪問的時候,他正為香港文化博物館籌辦的「金庸展廳」策展而整理漫畫手稿,看到手稿中的人物肌肉線條、衣飾陰影、背景,就可知道一本漫畫其實是分工有序的群體合作成果。入行後一年多,李志清成為主筆,一九八七年轉投黃玉郎旗下,在灣仔海港中心上班。後來他自立門戶,工作室也曾設於鵝頸橋附近。多年來在灣仔工作,為這著名畫家提供不少創作靈感。

「灣仔,就像我們呼喚朋友、家人一樣,明仔、清仔、灣仔,很親切。」再者,李志清以前在沙田居住,每天坐火車到紅磡,再乘渡海小輪往灣仔上班。在這段頗具詩意的旅程中,他習慣在速寫簿上記錄與他擦身而過的人和景。李志清享受繪畫,畫畫對他而言是追隨自己的心意和性格,更是生活的一部份,一天不畫畫,他渾身不對勁。李志清指着我身後的一幅西洋畫,那是六尾烏頭魚,事緣他逛灣仔街市時觀察到一尾尾烏頭魚的排列,看起來很像《易經》中的履卦,吸引了他的目光。街市一隅與《易經》卦象的意外聯想,成為他筆下一幅圍繞生活的有趣畫作。

「我很喜歡人文風景,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歷史,我們旅行也是希望看獨特的人文風景。」李志清的作品多樣,由漫畫、水墨、水彩到油畫,他認為每一幅畫都可代表一件獨立事件,可以為自己而畫,也可為其他人而畫;即使在同一地方,這次可能受它的顏色吸引,下次可能是線條,再下一次可能是聲音,感受不同,風格自然多變。舊區風貌跟一式一樣的商場有很大分別,灣仔太原街市集、藍屋群建築及避風塘等,都能反映當下的人文風景。八十年代時,李志清經常游走灣仔的人文風景尋找創作題材。

說起灣仔這生活圈,除了海港中心和鵝頸橋一帶外,李志清以前也會到訪香港藝術中心及參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書展和動漫展,也不時到華潤大廈欣賞畫展或參觀近年由綠屋活化而成的動漫基地等。這些地方都是漫畫家、畫家在灣仔的生活地圖。每天在灣仔行走,接過一些以灣仔為題材的工作,對他來說又多了一份特別記憶。

曾有名年輕人委託李志清重塑六十年代灣仔的一條街道,因為這街道是該年輕人父母的發迹地。年輕人希望把父母的故事放進畫作,送給父母作新居入伙禮物,陪伴一家人在晚飯時細數當年往事。李志清以畫重現一家人對灣仔的甘苦回憶,別具意義。

灣仔親切、貼地、精彩。面對灣仔近年的轉變,李志清認為發展趨勢很難避免,但仍希望城市能容得下一些空間,保留灣仔的獨特氣質及貼地的人文風景。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