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地水南音:香港仔與香港

今天的香港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城市。若我們重溯當年足跡,會發現「香港仔」一詞一地同樣複雜多變。「香港仔」的起源牽涉舊時香港產業、殖民船隊的勘察任務、以及明清朝沿海政策。綜合前人掌故考究,我們歸納得出三大線索:

「香港村」由來:

今天的「香港」原本是一座沒有名字的小島。明清兩朝的地方誌,均只記載局部山峯、港口或村落的名稱。「香港」一字最早出現於明朝萬曆年間《粵大記》(1595年)。《粵大記》中的「香港」是位於鐵坑(今黃竹坑)旁邊的一個小島。據此推斷,當時的「香港」可能是今天的鴨脷洲。

二百多年後,康熙年間的《新安縣志》(1819年)載有「香港村」。香港村(又稱香港圍)即今天的黃竹坑舊圍,是香港地名來源之一。

問題是:香港村何時出現?聚居於此的又是甚麼人?

盛極一時的石排灣:

原來,明朝嘉靖年間的石排灣是盛極一時的莞香轉口港。莞香亦即土沉香,常見於香港鄉村低地風水林中。莞香產業將今日的香港仔與寶安、東莞等地連接起來。鄰近區域的莞香經水路匯集石排灣,再由商船運往廣東、江蘇及浙江等地區。明朝末年,石排灣一帶的莞香產量達一萬兩銀。當年「香港村」坐落石排灣北邊,與莞香轉口業息息相關,因此得名「香港」。

及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為打擊台灣鄭成功勢力,頒布遷海令。遷海令逼使廣東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房屋盡皆焚毀,對沿岸居民生計造成極大打擊。香港村的莞香轉口業亦因為遷界令而衰落。遷界令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告取消。香港村後來由廣東人周啟文於今天黃竹坑舊圍一帶復村。

問題是,「香港」如何成為整個港島的名字?「香港仔」一詞又何時出現?

「獨立港灣」的故事:

談到「香港仔」的命名,不得不談談歐美船隊勘察香港鄰近水域、以至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故事。

香港仔灣位處鴨脷洲與香港仔之間,是一個混然天成的海灣。幾百年前,香港仔的三大瀑布為村民及漁民提供穩定的淡水泉源。早於十六世紀,葡萄牙裔海員便曾造訪香港,但他們沒有留下任何紀錄。1792年,美國人康迪克(John Kendrick)駕駛商船「華盛頓女士號」造訪香港仔灣,留下最早的記錄。他在漁民的帶領下補給食物、淡水、以至修理船隻所需的松木(pinewood)。雀躍的康迪克將香港仔視為最好的避風港,並將它命名為「獨立港灣」(Port Independence)。兩年後,康迪克在夏威夷意外身亡,而香港仔的航海記錄輾轉落入東印度公司海道測量員達爾林普爾(Alexander Dalrymple)手中。

「獨立港灣」的名字隨康迪克湮沒,成為歷史懸案,但香港仔自此成為英國及東印度商船的補給港口。著名的譚夏士使團(Amherst Embassy)於1816年出使大清,便曾經途經香港仔,進行補給。隨後,東印度公司的鴉片商船進入廣東之前,亦取道香港。哈福(William Harvell)於1817年繪製的The Waterfall at Hong Kong,讓我們從海上外來者的角度窺看當時香港仔瀑布灣的景貌。豐饒的瀑布和山峯、以及座落山腳的小蘆,盛載了海上殖民者對於「東方」、「港灣」的想像。

1810年,由東印度公司繪製的《澳門航道圖》首次為香港島寫上「Hong Kong」的英文名字。由安西滿神父於1866年繪製的《新安縣全圖》,亦將全島稱為「Hong Kong」。1898年編印的政府地圖將香港仔改稱「小香港」(Little Hong Kong)。日治時期,香港仔曾被稱為「元香港」,即香港源起的意思。

從「獨立港灣」、「鴨巴甸」以至「元香港」,香港仔可謂香港歷史的縮影。今天,香港仔既是獨特的港灣、亦是數萬港人的居所。地水南音,就讓我們從地水相接的海岸傾聽香港仔的故事。
 

參考資料:

林準祥。「重新檢視「香港」英文名字的由來」。(http://www.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5825/page/1/1?nopaging=1)

蘇子夏(編)。《香港地理:山海依舊風物在》。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5。

梁炳華。《南區風物志》。香港:南區區議會,2009。

蕭國健。《探本索微——香港早期歷史論集》。香港 :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5。

Davies, Stephen. “Daniel Ross, John Kendrick and Aberdeen”.

----. “Port Independence”.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