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賣文具賣了39年,街坊都叫慣他做「海記」。文具檔面積只有24平方呎,麻雀雖小,五臟俱存,除了各式各樣的新款文具外,檔內不同角落收藏著他的私人珍藏,都是絕版文具,已經停產,屬非賣品。他喜歡跟熟客閒聊時揣出珍藏來炫耀,好讓他們讚嘆、羨慕。假如熟客再三表示想據為己有,他是願意割愛,像哈蜜瓜綠和灰藍色塗改液便是在這情況下,由裕民坊茂華街的臨時巿場來到灣仔《城市日記》的辦公室。
那位獲海記割愛的熟客,就是我
海記已經74歲,未肯言休。他告訴我,以前的塗改液是七彩繽紛,現在只有白色,沒有其他選擇。我買走了最後兩支不同顏色的塗改液,同事Sarah知道後很興奮,拿出來向她炫耀時,還叫我千萬不要把塗改液送給她,否則會很快用光。
海記是典型的老街坊,當年因為觀塘的工業發展而搬進去居住。60年代,他在深水埗任職技術員,後來廠房搬到牛頭角,舉家也由青山道遷到觀塘通明街居住,妻子當起小販賣文具幫補家計,他上班前、放工後都會幫手看檔。由「走鬼」檔做到有牌小販,後來才搬到茂華街臨時巿場,至今已經超過20年。
賣文具是海記叔父的主意。叔父在北角春秧街開文具店,提議海記跟他借貨賣,改善一家六口的生活。「以前申請小販牌很容易,巿政局人員巡查時,只要他們每次見到開檔都是同一人,就知道你是真的擺檔謀生,他們就會發牌給你做小販。」
賣文具多年,海記一直偏愛日本品牌。他說,今時今日,已經沒有真正日本製造的文具,即使是日本牌子,都是「中國製造」。但他會告訴顧客那個牌子的原子筆好用,那款擦膠耐用。
大半世生活在裕民坊,海記的生意見證了它最好和最差的時候。「裕民坊是商業區,在觀塘工作和居住的市民都來購物。以前這裏有日本百貨公司、國貨公司,也有高檔和平民茶樓。那時文具檔生意很好,每天忙個不停,尤其在上下班、午飯和放學時段。後來工廠陸續搬到大陸,少了一批家長客。現在重建,很多人被迫搬走,生意好差。現在只能靠熟客在周末放假時,回來買些少文具。」
工業北移,海記首當其衝。工作多年的機械廠搬去深圳蛇口,廠商解僱全部員工,他轉行到灣仔一間五星級酒店工作,負責維修洗衣機。當年的廠房現已變成大型商業中心創紀之城的一部份。
裕民坊是海記的世界。他任職過的機械廠,跟妻子胼手胝足的文具檔,還有兩老現在居住的裕民中心,生活所需的一切都在裕民坊數百米範圍內進行,這老人家說:「離開觀塘,我會迷路。」
裕民坊熱鬧不再,海記很在意也很懷緬,很多認識多年的街坊都搬走了,幾個月後,他也要搬檔,因為重建已開始動工。
「這是政府物業,他們要拆,我能怎樣?巿建局重建裕民坊,做得很差。大家在這裏生活多年,很有歸屬感,不想搬走。重建應該分階段進行,先建兩幢樓,安排選擇留低的街坊搬進去。我很喜歡觀塘,無論交通或購物都方便,也有很多老朋友。我對觀塘沒有批評,唯一不滿是重建裕民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