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陳鳳明:水口的禪定與蝶影

巴士沿嶼南道一直駛,來到水口村,下車便看到一群牛在馬路上緩緩行走,經過的汽車都慢慢減低車速等候,這是水口的日常。陳鳳明(Mink姐)是水口村陳氏第十代原居民,生於一個原居民大家庭,媽媽一共生了九個兒女,她排行最小,有五個姐姐和三個哥哥。在那個年代做弟弟妹妹比較幸運,三個大家姐很早就離開學校,搬到城市找工作賺錢養家。
 
水口三大姓

從前水口村村民大部份為原居民,村裡有三個大姓,分別是Mink姐家族的陳氏,另外兩姓是池氏和馮氏,彼此關係密切,撞口撞面都是熟人。雖然現在這裡的人口結構有所改變,但直至現在,這裡的原居民仍保留集資拜大眾山(墳)、拜大王爺和社壇的習俗。大眾山(墳)據說安葬了水口村開村祖宗;社壇則為守護農田的神明。
 
水口留有拜社壇的傳統,皆因從前的村民多以務農為生,兒時水口村一帶有很多稻田,Mink姐的父母會種稻、蔥和蓮藕,但較少種菜,種也是少量自家食用,因為新鮮蔬菜都不耐放,水口偏僻,每天長途跋涉運輸不乎成本效益,因此,自然不選擇種菜。她對蓮藕田的印象最深,蓮葉和蓮梗長得很高,走過會聞到獨特香氣;至於稻米,她最喜歡在一袋袋裝滿穀的麻包袋上跳跳紮。父母還會種田的時候,Mink 姐只有四、五歲,幫不上忙,沒有經歷過務農的艱辛,反而記得每到農忙時她總會在田間捉田蟹、田蝦、塘蝨、吸血蟲,不亦樂乎。當年每個人都希望在外頭找差事,在Mink姐約五歲時,父親在水務局找到一份工作,如願以償,再沒有全職務農,耕作規模縮小了,再過幾年更全面棄耕。
 
兒時遊樂場不止在田間,水口村得天獨厚,還有河口和海,走出家門到處是遊樂場。放學放下書包就跑去捉河蝦河蟹,即場燒水野炊。水口灣有馬蹄蟹,偶然遇到大的馬蹄蟹,他們會捉回家;家人反轉馬蹄蟹,用刀子剖開,裡面有一顆一顆的,家人會蒸熟來吃,蟹腳也會吃;幼馬蹄蟹俯拾皆是,他們不會打擾小馬蹄蟹,想不到現在這種史前生物卻受到威脅。
 
水口的快樂時代

在水口生活至約十七歲,Mink姐跟很多水口人一樣離開水口村,到市區繼續學業和找生活。自離開水口的廿多年間,根在水口,家已在外頭。但是,水口人跟城市人有一大區別,「我們有一條在水口的根,是跟這裡環境、人的感情和記憶;相對城市人,他們不會把自己的住所說成根,更很少想到歸根。」Mink姐說。

廿多年後,Mink姐為了陪伴父母因而經常回到水口。最近,她甚至決定搬回去生活,在家鄉重訂人生。水口無論面貌和鄰里都改變了很多,所以,她一有時間便會拿起相機到處拍,紀錄水口。大清早走過農田,沿著小徑散步至水口灣沙灘是她慣常的散步路徑,有時她會隨心所欲拿起相機沿著農田、濕地沼澤、沙灘尋找蝴蝶身影,發現水口對她來說是一個新天地。

牛群與蝶影

因為攝影,她看到的畫面比從前細膩。前陣子,她經朋友介紹下參加了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的攝影比賽,協助紀錄水口的牛隻,作品最後還獲得獎項。獲獎是無心插柳,過程讓她首次專注觀察這群水口住客;在鏡頭下,她觀察到每隻牛的性格各有不同,有些牛特別調皮,有些特別乖巧,性格相當迴異,從前,在Mink姐眼中,牛群是在水口每天都會遇到的動物;今天,她幾乎都可以樣貌和性格特徵分辨牠們。通過鏡頭引導,水口的「牛」物性格在她心中都變得鮮明立體。

喜歡生態的朋友都會經過一段由遊走山野一無所獲至逐漸敏感度增加,生物出現在眼前的階段,我們常笑稱這為「開眼」。「開眼」大概是經過時日在不同生境的訓練,漸漸了解生物與大自然的關係,在何時何地可找到牠們,頓時茅塞頓開。自從開始在水口攝影生態,Mink 姐更能融入自然環境,雀鳥、蜥蜴、昆蟲等都經常影入眼簾。云云生物中,Mink姐最喜歡影蝴蝶,水口的蝴蝶物種富饒,也有一些較罕見的品種,如在2008年才被發現的香港品種 ——小豹律蛺蝶。身邊有很多瑰寶,只是一直沒有留神觀察。「我特別喜歡在雨後跑出去影蝴蝶,因為雨後特別多蝴蝶起舞,人家得長途跋涉走來水口影蝶,我踏出家門便成,這是我們的一點優勢。」Mink姐補充說。

「每當我拿起相機追蹤蝶影,全神貫注在蝴蝶細節上,碎碎念總會被拋諸腦後,使人心境澄明。」Mink姐說。專心一致目標之上,得到一份心境寧靜,是她在水口攝影蝴蝶時的領悟,也是她在水口的禪修方式。這次歸根,她以全新視角認識水口,不僅拍下無數記錄家鄉的作品,展現在水口引發的藝術感,也在攝影過程洞察內心。

外傳
水口圍頭人摸蜆祕技

蜆,圍頭人稱翅口,水口人靠海吃海,自有一套獨特摸蜆方法。他們先憑經驗找出蜆眼(沙面的現像暗示沙下可能有翅口),再用專用工具(圍頭話稱為翅口鐮)快速插入泥沙以內,便有機會得一翅口。用翅口鐮掘蜆考眼光,先要懂得觀察泥灘面、辨認蜆眼,把鐮插入泥中也要懂分別翅口和石頭,不然,只落下試幾百回而無功而還的下場。Mink姐認為發明以翅口鐮摸蜆有其好處,用鐮只取大蜆,放生細小的,又不致於把泥灘弄個翻天覆地,打擾生物,在現今的說法可說是一種較可持續的掘蜆方式,也是沿海圍頭人生活文化的一種呈現。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