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植物鄰居觀察記

文、攝:杜曉楠

若談起希望認識香港的生態和植物,你是不是認為要走到郊外行山才能接觸到?但其實在市區和日常途徑的街道也能發現「植物鄰居」的身影。我原本不常留意和認識身邊的植物,但慢慢認識了一些喜愛植物的朋友,令我希望了解人和植物的社區故事。

無心插柳的堅毅小樹

我隨意在街頭巷尾中穿插,尋找路上由街坊鄰里種植的植物,走到北角一間賣汽車用品的店舖前,被一棵靠在路牌柱旁的小樹吸引。

店主Simon Chan(陳生)估計數年前雀鳥意外播種在路牌旁混凝土行人路的隙縫,這棵小樹逐漸在路上生根成長,現時已有一百五十厘米高。小樹曾多次被人「砍掉重來」才能長大成樹,陳生說路政署需定期為路牌補上油漆,但小樹不斷生長阻礙髹油,所以小樹被當作「垃圾」由食物環境衞生署(食衛署)除去。某次一位大學教授到店舖光顧,與陳生討論說這棵樹是香港原生的榕樹,品種應是筆管榕。

陳生指香港人應該學習小樹堅毅的精神,面對挑戰都要努力成長。陳生定期為小樹拍照紀錄,也加了尼龍繩讓小樹能倚著路牌柱生長,以免他阻礙到路人而惹來投訴及殺身之禍。當問及陳生為何這麼關心這棵小樹,陳生說小樹長在他的店門前,每天看到小樹也很難不關心,因為小樹就像他的鄰居一樣。

陳生打趣說,沒人打理的野生小樹生長得十分漂亮和茁壯,相反他在店內照顧種植的植物盆栽的葉子卻常常變黃。他希望門前的小樹能繼續健康成長,讓他在工作中能看看綠色植物,令他開心和精神些。

生長在汽車用品店前、路牌旁的筆管榕。
陳生為小樹拍照,紀錄其成長。
陳生說店內的植物有人打理照顧,葉子卻常常變黃。

植物收養家庭

走在皇后大道西旁的行人路上,我發現了小小的洗衣店兩旁擺放了約十盆植物,和店主蔣群英(馮太)傾談中得知植物都是「收養」回來的。馮太十年前在現址開店,附近的鄰居搬屋不想帶走盆栽就放在店門外送給馮太,馮太認為種植能降溫、令空氣好些,否則對著大馬路常常會吸入廢氣,所以就開始在店舖種植。

十年間馮太曾多次接收因鄰居搬屋而送出的盆栽,現時已有數棵鐵樹和招財樹。馮太說她最喜歡那棵長得高高並會長花的鐵樹,因為鐵樹的花很美,但她說長輩相傳鐵樹不常開花,代表事情罕見及不吉利。她表示她不迷信,所以不擔心鐵樹開花不吉利,反而有時路人或鄰里看到漂亮的花會過來聊天或拍照也是一件樂事。

小小的洗衣店兩旁擺放了約十盆植物。
植物收養家庭——馮太收養了以前的鄰居搬屋時沒帶走的盆栽。

分享快樂的植物義工

在上環摩羅街一間古董店外放滿了一盆盆色彩繽紛的盆栽,原來這些都是店主陳芳(芳芳)所種植的,熱情的芳芳更招待我到店內坐下詳談。

芳芳與丈夫在摩羅街經營古董店約四十年,他們現已退休十多年,退休後芳芳做各種自己喜愛的事情,例如種植、做義工、做運動等等。因父親在鳥園工作,芳芳自小已喜歡動植物。十多年前的週末常常有人在摩羅街的店舖門外擺地攤,引來很多市民及遊客聚集,芳芳為避免店舖與地攤的檔主發生衝突,想到放植物分隔店舖與地攤的方法。芳芳自此在店舖內外種植及研究種植不同植物的技巧,曾有人把垂死的植物交給芳芳,經她的悉心照顧後令植物起死回生。

近年店舖對面已被收地成為地盤,芳芳與地盤工人溝通並了解植物不會阻礙他們工作的情況下,放了不同的植物在地盤外的路旁,希望能美化及綠化社區。芳芳亦在摩羅上街旁的弓絃巷的鐵絲網上掛了約一百盆植物成了一道植物牆,同樣她亦問了清潔工不會阻礙他們工作才掛上植物。

芳芳投放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在種植這項興趣上,她會自製有機肥料、收集被棄置的竹枝並砍成合適的長度以固定攀緣植物、回收及裁剪膠樽作種植的容器、為植物寫品種名牌等等。她店外的盆栽為非賣品,但若有人有興趣嘗試種植,她樂意將盆栽贈送給他人。她更會運用種植的經驗和知識做義工服務社區,她到區內的幼稚園教導幼兒及家長種植,又會在華賢坊西的社區苗圃與其他義工輪流當值為植物澆水。在傾談的過程中,芳芳經常提及「分享」二字,讓我感受到她對人及社區的關懷,並希望藉種植美化社區令生活其中的人更快樂的心。

摩羅街古董店前擺放了色彩繽紛的盆栽。
芳芳在地盤外的路旁種植,美化及綠化社區。
弓絃巷旁鐵絲網掛滿芳芳打理的盆栽。

總結

在發掘人和植物的社區故事時,發現人和植物能互相陪伴和各取所需,人為植物澆水施肥,植物能令人心情變好及美化社區。人們有時會向植物學習,希望自身的生命也能像植物一樣有生命力,能掙扎求存,好好生活。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