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我們的水塘|林玉琼.袁沛棠

林玉琼,83歲,袁沛棠的妻子,漁光村第一代住戶,自1963年起居住至今。

袁沛棠,87歲,林玉琼的丈夫,退休前為的士司機。

*****

每日清晨,天濛光時分,林玉琼和丈夫都會散步到香港仔水塘。通常5點多出門,8點多回家。林玉琼走到水塘邊,會停下來做運動。袁沛棠有時陪伴在旁,有時自己繼續走到灣仔峽公園。這個習慣已維持十多二十年,何時開始也記得不太清楚了,大概在袁沛棠退休後開始。如果有天搬家,他倆最捨不得的就是水塘邊的清新空氣。

這對80多歲的老夫婦入住漁光村近60年,是第一代住戶。搬來漁光村之前,他們和兩個孩子在灣仔租住一間板間房,房間沒有窗,廚廁跟包租婆和另一戶租客共用,「依家啲人話住劏房好辛苦,但起碼有自己廚房廁所吖,我哋㗎嗰時冇㗎,好迫㗎!」林玉琼說。

當時袁沛棠當私人司機謀生,僱主是一位醫生。醫生心腸很好,不單治療林玉琼的肺積水,更代他們填寫表格,申請入住房協新推出的廉租屋。袁家一家四口在1963年成功搬到了新落成的海港樓。雖然也是共用廚廁,但對林玉琼來說,環境已比灣仔的板間房好得多,「公家廚房好大,同隔籬鄰舍一齊煮飯,好熱鬧,好高興!仲要一家一個風爐位喎!」那時她的兒女還很幼小,林玉琼在公共廚房煮飯也會開著家門,門口的下半加裝木板,防止孩子走出走廊。

翌年,袁家搬到有獨立廚廁的白沙樓,生活進一步改善。林玉琼隨後誕下第三個孩子。平日早上,長女在海港樓地面的漁光幼稚園上學,林玉琼則帶著兩個兒子到市集買菜,「孭一個,拖一個,都好辛苦㗎」。 當時漁光道市政街市尚未落成,小販檔擺滿香港仔水塘道——即林玉琼口中的「斜路」。舉凡柴米油鹽、肉類、蔬果、海產、家禽等食材,或掃把、筲箕、毛巾、床單等日用品,應有盡有,不用走到香港仔市中心,也能滿足每日所需。

「斜路」到了晚上十分安靜,只有一小販攤檔,賣艇仔粥和雲吞麵。小販推著木頭車,吊起火水燈,旁邊放了一張矮枱、幾張凳仔,即叫即煮,粥麵香味四溢,白茫茫的蒸氣飄到最近的白沙樓,吸引不少居民來買宵夜。林玉琼記得小販的出品味道不錯,但他們一家很少幫襯,「多數都自己煮㗎喇,始終一個人搵錢,五個人用,你估好似依家咁好咩,返學唔使交學費」。

現在孩子都長大了,留在漁光村的只有夫婦二人,卻不愁寂寞。村內不時遇到老街坊,花王、清潔工都是老朋友,「人人都對我好好,感謝主」。林玉琼尤其喜歡窗外的花園,「有桔仔樹,又有木瓜樹⋯⋯啲木瓜仲好甜添啊」。因為這個花園,即使有電梯的靜海樓和海鷗樓有空置單位,老夫婦也不願搬家,更別說搬到更遠的田灣了,「去到田灣點行山呀?日日搭車來行咩?」林玉琼始終眷戀漁光村的一切。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