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梁兆隆
前言
我一出生已住在天水圍,小學及中學均就讀屋邨學校,那些屋邨廣場充滿了我小時候的回憶。
在小學階段,屋邨廣場是我玩耍、奔跑的地方,而當時的玩伴大多都是居於附近的小朋友。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如何在廣場上玩耍,有時我們會踢足球,有時會玩捉人,又或者會踏單車等,好像永遠都不會厭倦在廣場上玩耍。
在中學階段,屋邨廣場成為我與朋友談天說地的地方。在中學的時候,閒時便會因為不想那麼早回家,便買些小食,例如格仔餅、章魚小丸子、咖喱魚蛋等,坐在廣場上談天及消磨時間。
即使去到工作階段,我仍然與屋邨廣場有密切的關係。屋邨廣場經常成為我舉辦社區活動的地方。因以上種種經歷,所以我特別留意在我身邊的屋邨廣場。
長大後,我曾短暫搬到下文提到的新屋邨居住。當時我已經留意到,那個屋邨竟然沒有廣場。剛好附近同時落成數條新屋邨,我便開始好奇,這些新屋邨是否同樣沒有廣場?如果這數條新屋邨都沒有廣場,屋邨居民對「沒有廣場的屋邨」有什麼看法,他們在「沒有廣場的屋邨」居住的社區經驗是如何?
天水圍被形容為無街城市,街道功能單一,街道只是一個穿梭不同屋邨的通道,該區卻擁有多個屋邨商場和廣場,例如天瑞羅馬廣場、天耀邨露天劇場、宏逸廣場等。居民除了在商場聚腳外,這些廣場成為居民的聚腳點,居民可以在廣場上騎單車、享受宵夜、跳舞等各種娛樂活動。香港散步學作者黃宇軒(2022)[1]視廣場為留白空間,他認為留白空間有助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讓社區人士看見彼此的存在,提升社區凝聚力。
而居於屯門第54區 (下稱54區)的居民則沒有天水圍街坊那麼幸運。54區是近年屯門的新發展區,區內的鄉村環境自興建公營房屋漸漸起變化。根據房委會的資料。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54區共有3條屋邨入伙,包括欣田邨、和田邨及菁田邨,為區內增加超過35000名人口[2]。有別於部分較早入伙的公屋邨,例如位於屯門的友愛邨、位於元朗的天耀邨及天瑞邨等、這三條公共屋邨有一個共同點︰同樣沒有廣場及空地、屋邨內只有通道及大廈。我們將會看看這個規劃為生活於當中的居民造成什麼的影響?今次我有幸訪問了幾位居住在欣田邨、和田邨及菁田邨的居民,邀請他/她們分享與屋邨廣場有關的經歷及現時屋邨環境的想法。
沈秋蘭是一位70歲的居民,她在菁田邨居住了一年左右。她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會走樓梯到菁田邨的羽毛球場散步。由於菁田邨缺乏平坦的道路和寬敞的通道,這個羽毛球場成為居民唯一可以散步的地方。這個球場也成為居民聚腳的地方,不僅老人家在這裡散步,還有小朋友在這裡玩耍。然而,這個細小的球場並不能容納太多的居民。為了避免發生意外,秋蘭只能選擇較少人的時段到球場散步。秋蘭在分享自己之前在天澤邨的經歷時,顯露出一絲雀躍。天澤邨雖然沒有屋邨廣場,但卻有一個大的空地。在這個空地上,老人和小朋友都可以聚集在同一個地方。秋蘭分享著她在天澤邨的美好回憶,她認識了許多鄰居,大家互相稱呼著姐妹兄弟,經常一起用餐,品嚐不同的家鄉美食。這個廣闊的空地成為社區居民交流互動的場所,加強了社區的凝聚力。
另一位同樣居住於菁田邨的蘇太有一名現正就讀幼稚園一年級的小朋友。蘇太之前居住於大埔,而她分享大埔不乏屋邨廣場。被問到現時的屋邨環境時,她分享到現在屋邨設施的空間太細,不同的群體不能共同同一個空間,例如因為自己小朋友的年齡較小,如果同一個場地有高年級的小學生,就很容易發生意外。蘇太回想從前的屋邨廣場可以聚集到很多人,因為空間夠大,不同群體可以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市民自由進行活動,而不同團體又可以廣場舉辦嘉年華等的社區活動,令到整個社區都變得比較熱鬧。不過可能因為現時的菁田邨沒有空地,所以即使搬到菁田邨一年多,亦未見到有任何團體舉辦嘉年華等大型的社區活動。
和田邨和菁田邨都是近年入伙的屋邨,李繼生、陳天祐、鄧雲香及陳志承均是大約一年前搬到和田邨,他們定期參與樓下社工舉辦的活動,一同分享食物及談天說地。當提到屋邨內的社區活動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邨內坐的位置都不多,加上空間的限制,過去一年和田邨沒有舉辦過任何的節慶活動,在邨內的過節氣氛比其他從前住的地方差。他們眼見邨內沒有廣場,就曾嘗試提出可否借用球場舉辦活動,但屋邨辦事處卻回覆因為球場有特定的使用場,而他們不能影響他們進行球類活動,所以最終未能借用球場。繼生認為屋邨廣場比起球場自由得多。屋邨廣場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居民可以創造及投入不同的活動。他回想起之前70年代東頭邨,早上的時候,小朋友可以到廣場跳繩、踢波;長者可以到廣場坐,觀看小朋友玩耍。夜晚更會一家大細到廣場唞涼。
如果和田邨有一個屋邨廣場,大家會如何用這個廣場呢?「我想在廣場唱歌!」、「聽歌!」、「跳舞!」、「我會自己放張凳到廣場,望住小朋友跑來跑去!」、「大時大節舉辦喜慶節目!」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雲香分享到「遠親不如近鄰」,認為如果有廣場就可以方便大家聚聚腳,認識到更多的鄰居,如果有什麼事情都可以找大家幫忙。
年約40歲的何女士居於欣田邨已經超過5年,育有一名幼稚園3年級的小朋友。而黃女士雖然住在菁田邨,但因為小朋友在欣田邨讀幼稚園,所以她們的小朋友都經常到欣田邨玩耍。何女士認為邨內小朋友玩耍的空間十分不足,而公園附近有很多樓梯、斜路,因此經常出現小朋友跌倒或相撞等意外。黃女士就分享現時小朋友遊玩地方其實是居民的通道,雖然這個遊玩的空間不太理想,但邨內已經沒有其他讓小朋友玩耍的空間了,所以只能無奈地讓小朋友在這個迷你公園玩耍。黃女士更發現不論是欣田邨、還是和田邨或菁田邨,屋邨佔地的地方都十分小,基本上站在屋邨的中心,便可以看到所有屋邨的樓座,而以前的舊式屋邨無可能可以集中一個屋邨的位置,就看到所有屋邨的樓座。當提起屋邨廣場時,黃女士回想起之前住在大埔大元邨的屋邨廣場十分熱鬧,例如每逢不同節日,便會有嘉年華在廣場舉行,小朋友亦會玩得十分開心、有人會在廣場跳舞、長者會在廣場晨運等。當聽到如果欣田邨有廣場時,何女士立即便說「好啊!」她隨即娓娓道來地分享廣場的出現可以讓小朋友參與下嘉年華社區活動,又會帶小朋友到廣場踩單車或滑板娛樂下。
後記
其中一位受訪者的觀察十分有趣。她指出現時的屋邨空間十分細,根本沒有足夠的屋邨位置容納屋邨廣場。在樓宇數目及屋邨廣場的取捨下,政府只會選擇興建更多的樓宇。
除了以上的反思外,經過今次落邨考察後發現原來屯門三條2018年後落成的屋邨均沒有廣場,同時亦引起我的好奇心,看看是否全香港在2018年後落成的新屋邨是否都沒有廣場?
[1] 黃宇軒 (2022)。香港散步學。香港︰白卷出版有限公司。
[2] 房屋署資料︰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global-elements/estate-locator/index.html?key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