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許偉強:屋邨萬象

許偉強

44

住在黃竹坑約二十年,現居鴨脷洲

開設平面設計公司

「我四、五歲已經住在黃竹坑新村,在區內讀幼稚園、小學,後來搬到鴨脷洲利東邨,再搬到漁安苑。以前屋邨人情味濃厚,黃竹坑邨一層樓差不多二十戶,我家由第一到二十戶都認識;夏天時大家都不關門,鄰居小孩都到對方家中玩耍。

每逢夜晚都有固定小販擺檔。以前流傳一個講法:如果當晚無小販開檔的話,意味即將有人打架,大家一般盡早回家。我試過從家中望向樓下,果真有人打架,打架的大概來自屋邨所謂的不同黨派,亦即黑社會。

黃竹坑邨有十座,一至十座全部打通。當時第九座被驗出是鹹水樓,面臨清拆。我家住在第八座最尾的單位,與第九座相連,結果我們都要搬走。到大約十八歲,利東邨剛好落成,一家人獲安排搬過去。我在黃竹坑邨土生土長,很多朋友都住這裏,所以當時極不願意搬走。搬到利東Y型屋邨,我只認識對面或隔離單位的人,大家見面打個招呼,再不像住在黃竹坑邨的日子。

現在整個黃竹坑邨都消失了,附近的工廈亦面目全非。我成長的年代,該區仍以工業為主。我試過和媽媽推架車到工廠大廈,到成衣公司拿一大堆帽子回家,再由媽媽負責裁帽。相對早十年八載,工廠大廈改變最大,很多舊式工廠大廈如今變成畫廊、高級餐廳、紅酒舖,失去工廈原意。在我心目中,出入工廈的都是工作和送貨的人。他們「除咗衫好似著咗衫一樣」,即是身上好多紋身,粗口滿天飛。工廈應該只從事工業,即是某層是印刷廠,機器很嘈吵,環境不太乾淨;而工廈底層應該是平民飯堂。但現在,以我上班的盛德工業大廈為例,同層開了一間餐廳,經常有一些外國人或穿著講究的人出入,令工廈變質,好不「工業」。

我喜歡住在南區,這裏不算繁華,即使平日出街都可打扮得隨意、街坊一點,踢對拖鞋可以落街。要是我搬到其他旺區,出街務必打扮一番。所以,即使香港仔隧道經常塞車,我始終喜歡住在這兒。這大概與從細在這裏大有關。」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