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鄧國銘:風水與盛世

五十多歲

鴨脷洲同慶公社值理

「過去鴨脷洲是香港縮影,島上多個行業直接出口貨品到外地:麵線廠、醬園、鼓油廠、香燭、金銀衣紙。鴨脷洲海岸線早年與漁業式式相關,船廠、排廠、機械廠、打鐵舖林立。粵香園(醬園)、沈順發(麵線廠)的貨物上了岸,要靠居民一桶桶、一箱箱抬上去。街坊攞住籤,抬著貨,一手交籤,一手接錢。

當年想搵錢,有勞力就可以。我們這一輩,不算富裕,通街走就是娛樂。鴨脷洲分東西兩邊,大街在中間,當年通山都是金塔、墳墓,通街都是木屋,只有有錢人才住石屎樓。

我們幾兄弟姊妹不足十一二歲,就要幫忙打理生意。當年蝦艇兩邊有竹枝撐開蝦網,家族早期便靠賣竹維生。竹枝買回來,切頭切尾,度好尺寸才賣比人;後來爸爸經營排廠,我們又幫忙上排。家族生意慢慢從早年的『蘇記』,轉型到售賣漁繩、鉛具、木油等漁船用品的『蘇記號』。爸爸通常在排廠,媽媽就在鋪頭幫忙;我們要做甚麼,就做甚麼,都是環境使然。我還記得,用蛋白漿過的漁網,份外爽水、堅韌。

我們以前都是船廠出身,怎樣上排、裝船,我們都明白。鴨脷洲的老師傅裝船不用畫則:一條底骨、再落『四大金剛』,點樣裝下去,一目了然。到了七八十年代,新式漁船開始出現,才多了師傅畫則。我們搜集資料,在海濱公園搭建了一個造船業展館,裡面展示了一個大型磨盤。當年大型船廠就是靠十幾人操作一個磨盤,將船攪上岸。

海濱公園建造初期沒有諮詢民意,很多東西做錯了。第一,公園切斷了鴨脷洲東西兩岸的船廠。西邊(即鴨脷洲邨對出)的排廠被公園活生生封住,又不能走去海怡,若發生火災怎辦?第二,當初政府官員希望營造一個有漁民風味的公園,卻弄巧反拙。漁民出海,祈求保佑,重視風水;偏偏海濱公園的漁船擺設不是船頭向西便是撞向山頭。向西即歸西,漁民看到會感到『紮洗』。走上鴨脷洲大橋,往香港仔海岸望去,漁船船頭都是向東停泊,這是風水與慣性。

鴨脷洲洪聖廟的龍柱(又稱定海神針)與同慶公社淵源甚深。洪聖廟二百多年歷史*,同慶公社是為了洪聖寶誕而存在。聽老前輩講,洪聖寶誕以往由三江輪流負責:今年潮州、下年東莞、然後是雜江**。後來三江人集結一起,改名同慶,集體負責。做大戲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維繫鴨脷洲人的鄉情。

龍柱於2014年被颱風吹斷,亦是由同慶公社協助重修。每次重修龍柱,都需要將柱身加高,寓意當地人民時運高。重修龍柱需要五十多尺的原身木條,香港沒有。鴨脷洲本身是造船業基地,船廠的人建議我們用杪木代替杉木,因為杪木索油、韌而不硬。我們遠赴東莞厚街選取木材,化了舊龍柱,再請新龍柱歸位,前後一年多,終於修成。

龍柱與今天的蒲窩(舊香港仔警署)亦有淵源。相傳因為一場瘟疫,居民覺得舊警署像下山虎的虎口,影響鴨脷洲風水,決定修建龍柱。當年龍柱對出就是海面,每逢月光照射,龍柱的倒影在海浪之間就像兩條龍,撲向香港仔。自此之後,鴨脷洲便太平了。」

 

*鴨脷洲洪聖廟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雜江泛指來自廣東沿海一帶的人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