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祁凱達:榕樹上的風景

祁凱達(Haider)自小經常到銅鑼灣探望祖母,對這裏絕不陌生,也在祖母的口中認識灣仔。長大後,他成為文化導賞組織「活現香港」創辦人之一,也是導賞員兼「講故佬」 一邊帶着參加者沿皇后大道東尋幽探秘,一邊講灣仔的故事。

Haider從祖母口中認識昔日的灣仔,但祖母所用的詞匯、提及日常生活所到之處,今天都改變了很多,甚至已成歷史。祖母以前常到羅素街露天市集買菜,就在銅鑼灣電車總站旁邊。Haider記憶中的市集是濕漉漉、擠逼,雜亂而豐富。一九八九年,銅鑼灣電車總站改建成時代廣場,取代了舊市集,成為新地標。在今天的香港人眼中,羅素街便是時代廣場。一個地方,不同年代的香港人看到不同事物。

合和中心斜對面的舊灣仔街市,現已拆卸,從前也是Haider祖母另一個常到的地方。「祖母時常稱讚舊灣仔街市內特別涼爽,長大後才知道是街市的建築設計相當成功,如果建築師聽到祖母這番說話,應該會很高興。」舊灣仔街市建有大窗戶和雨篷,外牆呈流線形設計,增加通風和採光。

「小時候,有一次我走出馬路,祖母把我拉回來,叫我返到騎樓底,其實當年已經再沒有騎樓底,只是祖母對行人路的慣稱。」從前灣仔沒有很多高樓大廈,大多數是數層高唐樓,騎樓設計伸延出行人路,市民便習慣把行人路喚作騎樓底。

Haider記憶中爬過一棵大榕樹,那是一九九零年念四年級的時候,他和妹妹跟着父親走到體育道,路旁有棵大榕樹,他和妹妹爬上去,視野比圍牆更高,正好看到快活谷馬場。那次是兩兄妹第一次未成年觀看現場賽馬賽事,記憶特別深刻。跑馬地馬場在一九九五年完成翻新工程,體育路也被遷移到新位置。

數年前Haider跟友人一起創辦「活現香港」,經常帶團導賞。參加者除了外國旅客,也不乏灣仔街坊,因為灣仔正經歷新舊演替,不少新居民對灣仔的故事感興趣,有舊居民對灣仔又有新發現,報團遊歷,溫故知新。文化導賞通常由太古廣場三期起步,沿皇后大道東至舊灣仔街市,時而走上日、月、星三街,時而走到藍屋尋找北帝。

他喜歡說故事,故事由祖母、街坊、書本、舊相片和童年回憶組織出來。導賞過程中,他不時發掘到灣仔被遺忘的一面。如在日街旁的東美花園,園內沒有石春路和遊樂設施,更沒有強加欄杆的長椅;寬闊的入口,加上蜿蜒的長石凳,仿如邀請途人入內感受遠離繁囂的氣氛。灣仔雖然喧鬧,但只要細心慢遊,總會在角落裏找到歷史,還有一個平靜安逸的生活空間。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