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七年,茹國烈(Louis)在香港藝術中心工作,曾擔任總幹事,十三年在灣仔的工作生涯,他經歷兩件香港大事。一九九六年六月三十日是香港回歸中國前的最後一夜,Louis與一班藝術家相約在香港藝術中心畫廊親歷這個歷史時刻。「我們邀請一班藝術家來到畫廊共聚,帶來表演,有位朋友還專誠為香港回歸創作了一首歌,即席獻唱。雖然只從電視見證回歸,但回歸典禮和港督告別香港的地點是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和皇后碼頭,兩個地方都離藝術中心不遠,所以感受特別深。」
第二件事發生在二零零五年,香港主辦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期間爆發韓農反世貿的大型示威,警方在藝術中心一帶採取封路措施,Louis從黃泥涌道住所走路回藝術中心工作,沿途只剩下空洞的馬路,異常肅殺寂靜,超現實感為他的難忘事件簿留下記錄。
曾有一段時間,香港藝術中心同時在合和中心和東成大廈設置辦公室,因此Louis經常在灣仔南北兩邊走。「灣仔很好逛,街道不只連接地點,沿途盡是小店,充滿內容。」他喜歡灣仔南北分明的歷史層次。第一層是皇后大道東,灣仔真正的海岸線,在這舊城區找到歷史建築、廟宇等。隨着填海造地,外面一層是擁有百年歷史的電車路,繼續往北走到六國飯店一帶是商業區;最後一層灣仔北的歷史最短,全是新建築,每一層都代表一個時代的生活面貌。放眼整個灣仔區,Louis還是感受到很重的歷史感,特別喜愛黃泥涌道的界石,它標示維多利亞城的邊界,展示香港過去的重要歷史,印證灣仔區到處都是歷史氣息。
灣仔層次豐富,充滿朝氣,惟獨當時藝術中心附近很沉悶。Louis便着手探討改造藝術中心門外的公共空間,起初申請臨時牌照舉辦活動,測試平日在這裏休息、午膳的上班族和藝術工作者的反應,再向政府和區議會申請管理這片小空間。空間雖小,但已涉及路政署、康文署和地政署三個政府部門。經過三年時間,藝術中心取得管理權,先在門外擺放雕塑展品,又辦不同類型藝術活動,頓時熱鬧起來,也提升藝術中心的親和力。Louis認為儘管空間不大,只要放在一個恰當位置配以適當活動,管理者和使用者會對空間多一份想像和包融,一同建構空間,創造共贏效果。
離開灣仔多年,今天回望,藝術中心門外已創造了一個具延續性的街頭音樂活動。灣仔南就如同許多舊城區一樣正在經歷無可避免的變化,重建項目與舊城格格不入,Louis當然感到可惜,但他也看到延續歷史文化的重建案例,如活化綠屋和藍屋建築群「留屋留人」概念,都是社區重建的新嘗試,在脫變中保存灣仔分明的歷史層次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