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坐風挨、隨海飄:黎娣、李阿妹

七十多歲
夫妻、退休漁民

「我地一出世就係水上、係船度碌下碌下。我們這些年紀的漁民,都唔識游水,亦唔知道出世係一九幾幾。最早出海就是成家人一齊搖出去,駛到駛唔郁就落網攞魚。細路哥時候,夜晚睡在船艙,偶爾會聽到黃花魚經過船身,發出『咯咯咯咯』的聲音。

搖船搖到二十幾歲才有摩打。有摩打還要有利(風帆),剩係得摩打亦唔夠,見風就要駛盡利。以前冇漁民買樓、冇人上岸、香港仔車路對出都是海。海很闊,帆船駛來駛去都可以。以前好多野做,漁網都是人手夾出來:買麻繩、在膝頭哥搓、打埋就是一張網。我們會斬碎一舊舊樹囊,混和漁網,再用一個大蒸籠蒸網,才算大功告成。這些都是一代傳一代的工序。

我們結婚時在歌堂船擺酒,擺了兩三日。以前酒席便宜,吃五餐、七餐都可以。船多的話會泊在一起慶祝、一起吃,有錢人甚至會請徐小鳳來唱歌。男家結婚後會改大名,但我們都忘記了那名字。

結婚後就慢慢分家、分家是在李小龍過身那年(1973年)。兩個大佬分船,我們只分了十多萬;上岸住了幾年,要找生意做。初初開新搭了隻舊船,後來『頭家佬』*叫我們裝新船,裝完一隻駛舊了,魚欄又叫我們裝大隻一點,大的就用到退休。裝新船就好比供樓,漁獲歸東家,直至還清債項。

裝了新船,出海出到好遠,一出便是十日八日;最在西是海南島、最在東是汕頭、台灣。我們用網攞魚,網身約長一百多尺。當感覺船身墜到唔郁,便開始攪網。初時好多魚獲,最好賣的是黃花、石斑、白倉、龍躉。有一次,我們入夜後才開始攪網,捉到甚麼魚都不知道。因為漁獲太多,我在船頭攪不動,老公在呔樓問我發生甚麼事。原來我們拖到一整網黃花,唯有分開兩『氣』攪。以前一水船最多可以有二十多萬魚獲,有鞋著的未必咁容易揾錢。

後來越來越多大陸漁船爭魚,大陸的網仔艇特別惡,會向其他漁船砸玻璃樽、碇石頭、要求賠錢。再到後來,油渣貴、漁獲不多、請不到人、子女不做、自己又老,就正式上街。

在溫黛之前,曾經在海上遇到颱風。茫茫大海、海浪拋來拋去,驚都冇法,冇任何野可以做。埋不到岸,唯有坐風挨、隨海飄、直到風停為止。」

 

*「頭家佬」泛指借錢予漁民裝新船的東主。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