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羅偉珊:文化工程師的日常

接過羅偉珊(Susi )的卡片,她是藝鵠文化工程師,以藝鵠書店及展覽空間作基地,負責修建連接外界的藝術文化通道,駁通藝術文化人士和市民之間的網絡,讓藝術生態健康成長。兩年前,她開始在藝鵠工作,是中六那年考察快將重建的利東街(又名囍帖街)考察後,從新認識灣仔,當年的囍帖街已變成今天「仿歐陸風格」的囍匯。工作讓她觀察現今灣仔,藝鵠坐落藝術社區富德樓頂樓,富德樓好像把軒尼詩道劃分為銅鑼灣和灣仔,向左走向右走,感覺不一樣。灣仔仍帶點古舊和滿街小店的味道,甚至在鬧市可以走進行山徑,找個寧靜空間,再步行到香港仔。另一邊的銅鑼灣以購物掛帥,物價相對較高。富德樓對出是電車路和示威遊行必經路線,從富德樓聆聽街道的叮叮電車聲和遊行人潮叫喊的口號,絕對是這兒的亮點。

富德樓是一個藝文社區,樓高十四層,共二十八個單位,其中二十個單位由一名有心業主持有,租給剛起步的藝術家和組織發展事業。十四樓是藝鵠,售賣外國哲學、藝術書籍、政治雜誌、華文文學,也有不少稱為Zine的小型書誌,在大書店較難找到。藝鵠是一個集書店和展覽場地的藝文空間,也會寄賣藝術家的手工作品。「書本對藝鵠來說是一種溝通媒介,讓我們接觸藝術愛好者,但如果藝鵠單靠賣書謀生,恐怕還差很遠。」Susi輕輕道出經營獨立書店的困難。數十年前獨立書店青文和曙光開設在同一樓層,兩書店想到打通單位互相吸引客流;今天藝鵠把書店業務轉化為藝術文化推廣,經營多元化藝術協作空間,除了書籍,也常設本地展覽和分享會,把各種元素放在同一空間,往往為訪客帶來新發現。兩個不同時代的獨立書店,都在變通下尋找出路。

書店只是整個出版行業其中一環,還有作者、編輯、出版和發行等。Susi和其他書店朋友經常聽到作家和出版人面對發行困境,假如作者、編輯一直得不到合理生計,便會造成惡性循環。台灣也面對類似困境,但想出解決辦法,成立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藝鵠和其他獨立書店社群也開始研究,改變中下游的出版發行生態,聯合獨立書店網絡,擔當出版和發行角色,提高作家收入,重新建立出版界良性循環。

當人人都懂得找富德樓、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和伙炭這類藝術基地時,藝術可以走出基地,化成日常生活一部份嗎?Susi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偶然發現一個相當注目的公園,內有不規則、粉紅色的籃球場,也有建在斜坡上的滑梯等,細問之下,發現公園由藝術家設計,建造前廣集居民意見,共同創造和參與。就像藝艺鵠的英文名字「Art & Culture Outreach」,藝術不只在富德樓發酵,也要向外推廣。想不到,當Susi走到挪威,也遇上曾到藝鵠的外國旅客。所以,當藝術工作者推動藝術文化時,能夠走多遠距離,往往是不可預計。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