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好鄰舍秘笈

文、攝:杜曉楠

是街坊也是家人

鄭惠珍(下稱惠珍)今年64歲,自2008年搬到西環堅尼地城的香港房屋協會公屋屋邨——觀龍樓居住,至今住了13年。13年來,惠珍在屋邨內認識了過百位街坊,她常常關心及幫助他們,是街坊的好幫手;惠珍更與熟悉的街坊以母女相稱,把街坊視為自己的家人。

人生轉捩點

惠珍為人友善,總是很樂意與他人打招呼和聊天,但原來她並不是從小就懂得關心他人,直至她遇上人生轉捩點。惠珍在珠海出生和長大,1999年結婚後和子女申請來港與丈夫同住,某天她揭發了丈夫的婚外情,讓她跌進人生低潮。她曾想過跳樓自殺,幸得內心一把聲音提醒她還有一對子女。她決定外出工作賺取收入以撫養子女,應徵了一份安老院照顧員的工作,從上司的身教學會了把長者當作是父母般悉心照顧的態度。

服務鄰里是因為自己也曾經歷無助

2006年,惠珍在女婿的介紹下決志相信主耶穌,自此努力實踐聖經中「愛人如己」的教導。她自2012年起因照顧孫女以外有空閒的時間,開始參加區內的義工服務,例如探訪及派禮物,也在義工訓練中學習與長者溝通的技巧。除了參與社福機構的義工服務,惠珍亦會到鄰居家裏替他們免費剪頭髮,包括兒童、成人和長者,街坊口耳相傳把惠珍介紹給更多人認識,讓她成為了街坊理髮師。每逢節日,惠珍亦會為鄰居準備食物。在剛過去的端午節,她也有親手製作糉子送給鄰里。

惠珍經歷離婚後情緒抑鬱,在親友的關懷下才慢慢走出低谷,體會到開放自己和與人交流溝通的重要。她指服務鄰里一方面能令她感到快樂,另一方面亦因自己同樣需要他人幫忙,例如街坊能教她前往醫院覆診的交通路線。

建築空間與鄰里關係

惠珍居住的觀龍樓二期之特色是雙數樓層的A至F座相連,可由1號單位沿走廊走到86號單位。惠珍住在走廊的末端,每天需由住所行經50多個單位才能乘搭位於中座的升降機。她每天主動和沿途碰上的鄰里打招呼及聊天,慢慢就掌握了各戶住了甚麼人和他們各有甚麼需要。

惠珍表示觀龍樓住宅單位之間相距很近,加上隔音差,壞處是住戶之間缺乏私隱,家人之間爭吵或對話都被鄰居聽得一清二楚,好處則是讓她有機會了解鄰居的近況並主動關心。

成為好鄰舍的秘笈

惠珍分享和總結她能認識眾多街坊及建立緊密鄰里關係的心得:

1. 主動踏出第一步;

2. 細心觀察別人的需要;

3. 接受他人的幫助,也盡力回饋社會。

後記

在訪問惠珍的過程中令我最深刻的是,她提及自己有時也會感到很孤單。惠珍在別人眼中總是付出關懷,但其實她也需要被關懷和陪伴,但願我們也能多留意和關懷身邊的人,共建關愛的社區。

鄭惠珍最享受與鄰居打麻雀的時間,但她們不會賭錢。表面是打麻雀,實際是希望招聚人來訴心事。
惠珍正在浸洗鄰居送的海蔘,互送禮物是她和鄰居表達心意的方式。
惠珍:「一定要影到我屋企呢幅—『基督是我家之主』。」
惠珍家中掛著今年剩下糉葉,留待下年端午節再製作糉子送給鄰里。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