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曾慧敏:從排檔到嘉年華

香港青年藝術協會在一九九三年成立,協會成立之初,只借用香港藝術中心化妝間作辦公室,協會創辦人就在那化妝間把青年藝術推廣工作由零變壹。一九九六年曾慧敏(Wendy)入職時,協會已成為藝術中心租戶,直至二零零六年才搬離灣仔區。Wendy曾居於灣仔,身兼灣仔街坊和上班族兩個身份。她最愛太原街露天市集,是她與同事搜羅活動材料的採購聖地,無論是古靈精怪的道具、油漆顏料還是機械器材,都能在這一帶找到,加上灣仔有數間大型美術店,他們不用東奔西跑,跨區採購。

雖然Wendy和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現已搬離灣仔區,但她的工作仍與灣仔息息相關。協會每年十一月都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大型社區藝術活動「渣打藝趣嘉年華」,她說維園就如紐約中央公園,位置便利,四通八達,也是香港的標記。在維園舉辦藝趣嘉年華,市民和旅客都容易前來參與。去年,整個活動由三千五百名學生、海外及本地藝術家合作而成,單是周日的「藝趣銅鑼灣壓軸巡遊」,就由六百名藝術家和學生參與創作。兩日入場人次達十八萬,一片歡樂氣氛,甚至有途經的警員跟她說,「香港需要這個開心的活動」。Wendy認為年輕人透過藝術向大眾傳遞正面訊息,這個嘉年華已經走出成功一步。

協會起初在赤柱定期舉行小型藝趣廣場,二零零八年移師維園大草地成為一連兩天的大型藝術嘉年華。二零一一年活動隊伍開始走出維園,在銅鑼灣街頭巡遊演出;二零一四年起加插晚上巡遊,並擴展至其他街道。Wendy說,籌辦社區藝術活動需要不停摸索,了解公眾和合作單位對藝術文化活動和空間使用的接受程度,不能一蹴而就,過程中讓更多街坊參與,如辦工作坊教授製作小型巡遊服飾,令社區的互動也活躍起來。

除了大型嘉年華,近年Wendy與同事嘗試把藝術融入社區故事,讓藝術家跟街坊互相認識、溝通,街坊說故事,藝術家再轉化成藝術創作,創造屬於社區的新風景。他們曾連繫藝術家和排檔店主,在排檔閘門進行創作,大閘變成一塊大畫布,每日收檔「落閘」後便成為街頭畫廊。有名藝術家在閘門畫上經常在排檔出沒的貓兒,結果引來不少街坊分享跟這貓兒的生活點滴,透過作品喚起街坊對社區的記憶和討論。他們正在進行「城市閘誌」計劃,為灣仔利工民、豪華咖啡茶廳和ABC餅店等店舖增添藝術風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Wendy希望藝術計劃能做到連繫社區,滋潤社區,增添社區的藝術氛圍卻不失原本個性,甚至重塑街坊之間的鄰里關係。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