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尼泊爾笑匠的生活與理想

文、攝:王海如

“There is a war. I don’t wanna die. They die for us.” 居港廿年的尼泊爾人Nadim Rai幽默地道出,父親甚至祖父一輩當年作為英軍僱傭的「啹喀兵」(Gurkhas [1]),任務就是代英軍趕赴他們不願赴的戰場,甚至戰死沙場。

「我的先輩非常勇敢、忠誠,不關薪金多與少,如果在戰機,上司讓他們跳機,他們會毫不猶豫跳下去,但我呢,我猜我連戰機都不會上。」他嘻嘻笑道,自嘲為廢青。

跟他對談,他久不久就會拋出笑話一則,事實上他是個業餘笑匠。疫情之前,他不時到酒吧參與棟篤笑表演,最擅長是”One-liner”,一句話就惹人發笑。他的Facebook頁面,甚少分享私生活點滴,總是分享各種不同出處的笑話。

「但疫情爆發以來,我絕少出外,不是擔心自己會中招,只是不想成為疫情的震央,影響別人。」經過一番請求,他才願意出來佐敦,戴着兩個口罩,帶我遊走這個尼泊爾人聚居的社區。他初到香港時曾經居住這一區,沒多久就搬往灣仔,「但想食家鄉菜時,就會回來這裏。」

佐敦油麻地一帶是尼泊爾人的聚居地,因為在殖民地時期,附近的威菲路軍營(現時為九龍公園)是啹喀兵其中一個主要鎮守的軍營。如浸會大學學者John Erni研究,回歸後,這裏和元朗成為大部分尼泊爾人的聚居地區,有部分則跟Nadim一樣住在灣仔。

39歲的Nadim是啹喀兵的後代,1982年在元朗石崗軍營出世,7歲時隨父親派駐汶萊,一年後父親從英軍退休,一家人返回尼泊爾定居。「媽媽回去後重返校園,成為律師;爸爸就去了杜拜的美國大使館當保安。退休啹喀兵都非常搶手。」

「那你呢?」我追問。

「沒什麼獨特的,就上學讀書。」看我似乎期待他再多談一些,他「補充」道:「還有,我捕捉老虎,嘻嘻。」這當然又是玩笑,他似乎不認為自己在加德滿都的童年有什麼值得挖出來談。

某晚我們來到Nadim 每日的「飯堂」、位於灣仔道近IVE分校的快餐店做訪問,「收銀姐姐都認得我。」他一臉自豪。他點了道菠蘿咕嚕肉,喝熱奶茶。個子不高、手腳壯碩,十年如一日的打扮,鴨舌帽粗框眼鏡,臉上掛着一張”Baby Face”,完全不見歲月的痕跡。

「我16歲(1998年)回來香港拿身份證,19歲(2001年)才正式移居香港,跟我叔叔同住,住在灣仔許多年喇。」他說小時侯從來沒有想過要回來,「那時候沒有人談論香港身份證,(有條件)出國的年輕人都是去美國、加拿大、澳洲等。但去到90年代中期,忽然就多人談了。」

這日我們在油尖區遛達了四、五個小時,甚少外出的Nadim笑言,他也忘了上次外出這麼長時間是何時,「我從來沒看過日出和日落。」他誇言。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英軍撤離,居港啹喀兵及其在港出世的子女,按《中英聯合聲明》承諾獲發居港權,2004年英國更讓他們成為英國公民,順理成章,Nadim亦獲發英國國籍。

他父母和姊姊一早已經移居英國,作為單身漢的他,遲遲不願到英國落腳,「我很喜歡香港,這裏很方便、安全。」他一住就廿年。對於近年香港社會環境轉差,人心思離,他認為,外國的月亮並不比香港的圓,對於港人的抉擇感到不解。

「不過後年我可能要過去(英國),畢竟父母年紀大,作為長子要負責照顧的責任。我希望我經營的網站可以賺到錢,不需要許多,每個網每個月賺7000元(港幣),就有兩萬多,我就好滿足了。」他希望將這項事業帶到英國,「都一把年紀了,如果去英國打工,都不知可以幹些什麼。」

我倆在2010年認識,當年大家在赤柱一間英文兒童書店打工,我只是幹了一個月暑期工,賺一筆路費去旅行。他同樣入職沒多久,為人十分風趣,因此跟所有店員都十分合得來。

「我很喜歡Horrible History (英國出版的兒童歷史讀物)系列的書,因為內容很淺白易讀。我記得我用員工折扣買了幾千元書自己讀,還有Horrible Science(兒童科普叢書,都很好看。主管還懷疑我是否買來轉售。」他憶起在書店打工的點滴。

然而,跟過去大部分工作一樣,他待不夠一年就辭職了。

「我待最長的一份工作是在尖沙咀一間餐廳打工,有超過一年,因為我記得這是我唯一一份有取過年假的工作。」他哈哈笑道。

清早在九龍公園走一回,可以見到不少尼泊爾人來來往往。從Nadim口中得知,尼泊爾人的姓氏許多時候等於其族群,譬如他姓Rai,是尼泊爾東部的原住民。根據Britannica (英國長壽百科全書網絡版),英軍啹喀兵主要是由Rai、Limbu、Magar這三大族群組成,獲公認驍勇善戰、勇敢忠毅。廣為流傳的是前印度軍方參謀長Sam Manekshaw曾經表示:「如果有人說他不怕死,要不他在說謊,要不他就是啹喀。」反映出這班戰士的卓越名聲。

不少尼泊爾人在香港從事建造業、飲食業、保安等基層的工作,Nadim初來香港也在多間餐廳打過工。不過喜歡數理、轉數極快的他,決定走一條另類的「搵食路」——編寫及營運網站。

什麼都不會之下,他幾年前跑到馬來西亞,參加為期三個月的”Bootcamp”,朝九晚五密集式學習編程、練習。「坦白講,在馬來西亞沒學到什麼。」但他回港後繼續練習,目前擁有24個網址,先後經營過健康、釣魚、音樂題材的網站,現在最投入的是一個介紹名錶的網,他會仔細研究內容撰寫,務求令網頁在Google排名較前。”Affiliated marketing”、”SEO”等術語琅琅上口。

「我現在每日起床後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腦,看看有沒有成功的銷售。」作為香港26萬名少數族裔之一 (2016年人口統計),疫情下常宅在家,他似乎相當自得其樂。

「尼」要知|文化關鍵字

#國產美食

走入上海街一間尼泊爾雜貨店,尋找熟悉的兒時味道。想不到,大家的共同回憶是「媽咪麵」。而他手上這兩個牌子是當地最出名的即食麵品牌,RaRa 和Wai Wai,前者更是尼泊爾第一款土產即食麵,在1980年代引入,並以當地最大的湖泊Rara命名。

#民族服飾
尼泊爾船帽(Dhaka Topi )是尼泊爾國家和文化重要象徵,1955至1972年尼泊爾沙阿王朝的第10任國王馬亨德拉( KingMahendra)在位期間,所有官方文件使用的相片,包括護照,男士都要戴着這頂帽拍照。現在則成為他們出席重要場合或節慶的指定佩飾。這日在灣仔太源街正好見到一位尼泊爾男士頂着船帽穿過街頭。Nadim說,這亦是常用的送客禮物。

#馳名武器
提起啹喀兵,當然不得不提同樣讓人聞風喪膽的尼泊爾彎刀(Kukri),是短小精悍軍人的得力助手。Nadim說他的祖父都傳了一把給他。他說,除了軍用,現在最普遍用途可能是家用,例如用來宰肉。

#突出國旗
「起角」的尼泊爾國旗是世上唯一非矩形的國旗,由兩個三角形組成,橫放兩個「山峰」象徵國寶喜馬拉雅山;彎月和太陽象徵國家如日月般永存;深紅色是國花紅杜鵑的顏色,紅色同時代表尼泊爾人的勇敢精神;藍色則意味和平。

[1] 18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尼泊爾爆發戰爭,英軍在戰役損兵慘重,並見識到尼泊爾士兵的勇猛潛質,翌年雙方簽訂和約,英方遂將昔日的對手納為己用,聘作僱傭兵。1947年,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啹喀兵自此正式納入英軍,成為啹喀軍團。200年來,他們為英國征戰全球各地,包括1948年後派駐香港,根據譚少薇教授,他們主要負責邊界防務、阻截非法入境者、駐守越南難民營等等。1997年回歸後,部分人往英國或其他英聯邦國家繼續服役,也有部分回尼泊爾。

#尼泊爾國旗
#國產美食
#尼泊爾彎刀(Kukri)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