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記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故事

工程進行中

文、圖、攝:林沛賢

  • 前言
    • 自身與地盤發展的關係
    • 回顧HSK地盤變化紀錄——2019至今
    • 「破壞與創造」
    • 對建造業工人印象理解
    • 他們與我的關係
  • 實踐I
    • 落區:吹水、畫畫
  • 實踐II
    • 加入建造業工人行列
    • 學砌磚批盪的發現
  • 實踐III
    • 工人與街坊的社區參與
  • 結語
    • 「破壞與創造」
    • 對建造業工人的觀察
    • 對自身社區的反思
    • 行動後對議題的新理解
    • 行動對工人的影響

前言

自身與地盤發展的關係

「洪水橋冇嘢好食、冇嘢好玩、冇嘢好行」


「er…喺屯天元交界嘅地方囉」


「出邊度都遠囉」


「同隔離鄰舍唔熟」

我自小在洪水橋長大,卻因「鍾意四圍去」而甚少在此處留連,習慣過著「大鄉里出城」的生活。享受探索不同社區、與街坊吹水,卻對自己社區認識不多的矛盾令我反思:「屋企附近究竟有咩特別?」「呢個地方除咗居住、出入,仲同我有咩連結?」在房間裡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的話,便四處走走吧。

不同的社區散步令我留意到,各區有個共同點——地盤工程。這反映著香港發展節奏急促,同一地方於不同時候到訪都有不同景象,時而慨嘆某間老店結業,時而享受鐵路開通的興奮。就連自身所住的地方,也面臨急劇變遷。

顧 2019-2023 洪水橋地盤變化紀錄

乘搭小巴途經馬屎埔,目睹大片農地被夷平為荒土,再建成金碧輝煌,不過幾個月的事情。同時赫然發現,洪水橋亦歷經動盪變化。

篇幅所限,在此引用部分官方網站資料: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新一代新巿鎮

發展理念
Home 棕匯萬家:匯集分散土地資源,釋放潛力建造家園。
Hub 區域匯聚:連接鄰近社區,成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Health 藍綠匯通:藍綠設計締造健康城巿環境。
Heritage 揉合文化:發展同時尊重鄉村文化,連繫過去與未來。

發展定位
提供一系列文娛和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設有完善的行人和單車網絡,及充裕休憩用地,以建立一個優質及可持續的生活、工作和營商環境,並能便捷地前往附近已發展地區。

發展進程
2018年10月《 洪水橋及厦村分區計劃大綱圖》獲核准
2020年6月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洪水橋新發展區第一期發展的道路及排污設備工程
2020年7月 第一期發展工程動工
2022年9月 就第二期發展工程的道路及排污設備工程刊憲
2024年 首批居民入住
2030年 主要人口入住

工程時間表、遷出及清拆安排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共分為三期,第一期發展工程已於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在2020年6月通過工程撥款後展開,目標是讓專用安置屋邨首批居民於2024年入伙。

第二期發展工程方面,根據目前工程計劃,政府最早將於2023年下半年開展收地工作。為了讓土地佔用人有更多緩衝時間,工程部門將會為工程範圍內不同位置的土地佔用人訂定分階段的遷離限期,預計最早遷出限期為2023年第四季起。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工程進度——第一期發展
合約編號:YL/2019/02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前期工程第二期——工地平整和基礎設施

工程主要包括:
為約2.6公頃土地進行工地清理、工地平整(包括土地除污)和提供相關基礎設施;
建造區內道路,包括1條長約330米附設避車處的單線雙程行車道,以連接青亦路和五柳路;
建造長約340米的污水渠;
建造長約1,500米的供水管;以及
就上文所述工程實施緩解環境影響措施。

動工日期:2020年8月
預計完工日期:2024年第四季
批出合約總價:$1.12 億元
承建商:毅源建築有限公司
https://www.hskhtnda.hk/tc/


「破壞與創造」

由上而下的計劃到底有沒有配合到市民需要?自意識到發展的急促,我漸漸多了在家附近拍照,留意四周風景。翻舊相冊時發現,還未對地盤有興趣時,竟也隨意拍過幾張。

當時仍可看見山上日落
陽光充足也可以曬臘味
善用空間作展覽,但想不通童孩畫作和工地之間關係
好有動感的喉管
路邊工程可清晰看到過程

對建造業工人的印象

開始關注地盤工程時發現:城市生活無法擺脫建造業工人的付出。我們所用的道路、房屋、水電都交由建造業工人們負責維修建設。建設從大自然變成舊村落,再改建成新大樓,中間經歷方案提出、公眾諮詢、收地買賣賠償安置、拆卸、動工落成等步驟。但大眾作為使用者卻對此認識少之又少,甚至覺得沒有必要去認識,我們仍能過著被規劃安排好的日子。

我開始好奇背後默默耕耘的人到底是為什麼而工作、為大眾舖橋搭路?建造業工人同為市民,如果他們住在洪水橋並參與洪水橋的發展巨變,幫忙拆卸舊屋或興建新樓宇,他們會感到傷感,或高興,或有成就感嗎?

關心社區、歷史、文化的人,如何在發展大趨勢下堅守所想,並為信念而行動?和工友們的建設行為又是對立的嗎?破壞舊有事物如修葺雜草、拆卸危樓般不一定是壞事,反之創造新的事物如建設一個人工島也不一定是好事。在我的城裡,該如何拿捏這種破壞與創造?為了思考這個提問,我決定由建造業工人著手,了解參與建設的人的想法,看看有沒有發現。

他們與我的關係

計劃實行前,我嘗試思考我和地盤工人到底有沒有共通點,發現幾個有趣的地方:

  • 互相認知不深、甚少交流,卻經常見面
  • 兩者除了經常出現在同一地方之外,大部分價值觀、背景、作息、飲食習慣等等基本上截然不同,甚至相反。例:我是茹素的,而大部分工友都以肉類作主食,來補充大量體力消耗。飯堂餐單通常只有一道,甚至沒有素食選擇。
  • 正好泥水工人和我本科陶瓷所用的媒介大同小異,都是用泥和水創造事物。這便成為其一契機,令我想到泥水科見識一下。

實踐I:落洪水橋吹水

我嘗試從自己社區開始留意建造業工人,是次實踐範圍由洪福邨覆蓋至洪水橋輕鐵站一帶(據告示所寫為HUNG ON LANE near lamp post NA)。過程中以畫畫作為溝通媒介,便於從旁觀察並適時互動。除了考察用A5畫簿外,之後皆轉用A2紙連畫架,使畫作面積增大,旁人更易於看見。

  • 事前考察

1. 2022年11月28日
位置:A處
狀況:近工地、少途人、無對話

在食飯時間前後,與人保持距離地觀察,點算了工人來回的人流、開工的時序工序。雖然瑟縮在一角用畫簿記錄,但還是引起路邊工程人員的注意,他們圍起來閒談:「有人畫畫喎」

畫了一陣,覺得在A5畫簿上畫畫的規模太小,所以決定今天只是從旁觀察,擇日再戰。

小發現:也有女士參與工程,但負責較輕鬆的工序,如掃地。

2. 2022年12月24日 
位置:B處
狀況:近工地、多途人、有對話

見上次的A處工地沒有人,本打算另覓工地和人選,卻又遇見與上次考察時幾乎同樣班底的工人。起初由遠景和工地全貌畫起,但發現很容易執著在畫面精準如否,後來轉而專注畫人的舉動。工程進行途中,工人忽然停下機器、放下工具,往地底的洞口望,原來誤損了電線,需要找電工來處理,我便趁著他們停工休憩上前搭話。

「返地盤好佗佻㗎咋,唔辛苦,搵食咋嘛。」

「做咗十幾年啦,呢啲盲髮小姐(懷疑係文法小姐)!讀得書少,我讀大學就唔會坐係到同你傾計啦!」


「你又係到搞咩,做訪問呀?」


「你哋啲藝術家冇乜收入,最緊要做中意嘅嘢。」


「今日唔知聽日事。」


「畫得我靚仔啲呀!」

其中一位說話直白的叫阿Mic:「人要有獨立思考」、「你啲畫就靚,字就醜樣啲」

後來意外順利地和他們閒談起來,他們沒介意外來人之餘,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事,再開工的時候還調皮地舉起拇指示好,差不多收工時還主動走過來道別。

到他們收拾離開,我也停筆回家。回去時路經工地出入口附近,有個白衫人向我打招呼:「畫完啦?」原來是阿Mic。

「嘩!我唔認得你!」卸下工衣制服的他完全是普通街坊的打扮。

短袖T裇下,清楚看見他左臂紋有一串英文字,他指著說:「我呀仔。」「緊係紋呀仔個名啦,女人會變㗎嘛!」

 

3. 2023年1月3日
位置:B處
狀況:近工地、多途人、 有對話 

到工地時剛好在飯後時間,未夠鐘開工,碰上阿Mic坐在花槽石壆休息,我便坐他旁邊聊天,順道支起畫架。

他說:「你唔好坐呢到啦,污糟呀。」

我望一望他:「你咪又係咁坐!」

我問他為什麼一個人。「同佢哋唔熟,通常自己食。」「我住附近咋嘛,返呢到又舒服。」「地盤⋯⋯有得揀緊係唔做啦,又大塵又剩,但係收入穩定呀嘛。」

這天稍有毛毛雨,我在巴士站對岀的大樹下畫畫,除了近呀Mic他們的駁喉工程外,還剛好碰上對面的臨時房屋在搭建外圍棚架。有一兩位帶白色帽的監工會走過來,也發現了我在畫畫。其中一位走過來說:「落雨喎,你仲唔走?」我們因而展開了對話。他叫Tony,是相較其他洪水橋碰到的工人裡面較年輕的一位,而且他並不用參與工程製作部分,所以他一邊看我畫畫一邊與我聊天。

他也毫不掩飾心中的好奇:「有咩驅使你畫地盤?」

我問他工作範圍在哪,他說:「以前跟開大型基建,但嗰啲好多時都好遠,自己又冇乜機會見到。有幾可會去機場先?」「如果我住地盤附近都會覺得影響嘅,但知道工程對自己有幫助就平衡返囉。」「想自己用到見到呀嘛。都有啲成功感。」

我好奇他作為管工,在旁也有成就感嗎?他指:「望到啲嘢由0到100,要堅持先得到。」「呢行好講應變,而且靠經驗解決突發嘢。咁大個工程會涉及5、6個工種。要令成件事運行順暢,每粒齒輪都好緊要。」「我哋管工就係要安排得好,如果要落手去做,就係manage唔足。」「我唔落手做,入工嗰陣人工冇佢哋咁高。但你扎鐵搬得幾多歲?」「捱過辛苦就得。以前地盤唔洗讀書,依家要呀!」

後來Tony談起自己的人際關係。「第一份工我做保險,係我人生轉捩點。」「我以前唔講嘢,但做保險好需要口才,我就更識同人溝通、講嘢圓滑啲。」「我讀書唔叻,跟老豆學裝修,後來就入咗行。」「入行七年咁耐,只得一個真係兄弟,會互相訴苦,講吓女朋友。」「其他一齊做嘢嘅,係同事,會傾閑計,但唔入肉。」「都見過有啲地盤佬係好friend㗎。有次佢哋3個人一齊去釣魚,點知發生海上意外,其中1個死咗。之後另外2個返嚟就話辭職,話唔想再留喺呢個地方。」

這個故事至今對我仍很震憾,不僅是意外的突然,更是人與人之間情誼的深厚。原來看似粗枝大葉的地盤工友也有細膩的內心,寧可放棄高收入的工作,也不願觸景傷情。在這個本來就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中,我想像不到工業意外對工友們的創傷和影響。很感謝Tony向我分享他深入的反思和經歷,最後三點三去飲茶前,他還拍下我畫的畫,說我剛好畫了他和同事的身影。

4. 2023年1月27日
位置:D處
狀況:遠工地、少途人 無對話 

正值新春週末期間,工人未完全復工,身處地盤出入口對開也見人流不多。路邊工程的水馬、圍欄、大型機械都被收起來,連原本工程的地道和磚路都被封好,好好收爐放大假。

難得畫架用具都拖出來,便來畫下地盤風景。

5. 2023年1月31日
位置:C處
狀況:遠工地、多途人 無對話 

工人都已開工,可惜之前認識的都未見蹤影。唯有找個新地方,剛好在士多對出能看清地盤工作,本打算坐花槽石壆,士多呀姐卻主動借我坐椅子,說是想看我畫什麼。而今天也沒碰到工友,僅是畫畫做個紀錄。

實踐I 小結:發現及引申

意外地,幾次互動裡已跟一群工友混熟,有幸遇上樂意分享自己故事的人,而且只需有畫畫和聊天的耐性便可促成討論,去跟陌生人對話並沒想像中那麼難。而自己對於洪水橋的變化也開始有點期待,到底今天會變成怎樣?他們又有沒有開工?算是對這裡多了點歸屬感。

我確實享受落區和人互動的偶然性,但始終只能守株待兔,在一個地方逗留旁觀。忽發其想,上網搜查究竟有沒有方法更近距離接觸他們,又順道學點新技能,由此延伸到後續實踐。


實踐II:加入建造業工人行列

如前所述,將自身對泥土的興趣放到計劃裡,坦白說就是貪玩,毅然報讀建造學院的砌磚批盪課程。

全日制課程為期四個月(23年1月9日至5月10日),只要通過考核,符合平安卡、銀卡、砌磚中工及批盪中工資格,而且出席率至少要有95%(即4天半)才能畢業。入學要求很簡單,不需經驗。除了體能重要,最需要的應該是勇氣,尤其不打算往後入行的我。

入讀的同學共有14位,30歲以下的只有三位(其中一位已退學,一個是我),最老一位已達退休年齡,其餘同學目測都40歲以上。其中有四、五位同學有地盤/裝修工作經驗,其餘都沒有。當中只有我和最老的同學並沒有打算入行,其他同學均欲投身建造業,一心學一門手藝搵食。

中工考核需在三小時內砌好14層沙磚間隔牆,經歷彈墨(即用墨線畫出施工範圍)、上料(搬磚、英泥、河沙)、撈沙(將英泥和河沙混合)、睇企水平水(測量是否垂直、水平)各個工序,就是要砌得平整。事前我們曾練習不同砌磚的方法,如英式紅磚牆或四方井。

英式紅磚牆
四方井
上料時必經的斜路,運一包英泥已是極限
除了平水尺,也會用這個秤(俗稱:揼托)
彈墨

對我來說,第一個挑戰就是面對行內人的目光,他們對我的反應都是「泥水好辛苦,你咁瘦削搬唔搬到重嘢?45kg英泥喎」、「邊有大學生同女仔嚟做㗎」,得悉我沒有打算入行,只為興趣而學之後便道「你都幾得閒」。從面試到開學那段時間都聽到很多質疑聲音,但倔強的性格使然,至今仍在準備中工考試。

第二個挑戰當然就是實戰,本來不熟悉地盤運作,而且體能算不上好,確實不及其他壯丁,但也未至於最差。每次上料大家都大汗淋漓,我當作鍛鍊身體,但也受同學們的照顧,不時替我搬最重的,也不會在我雞公車上放太滿太多,通常他們都比我更快喊累要休息。

除體力勞動之外,我做事也不及他們快手,他們砌好14層磚的時候,我還在調整第8層的平水企水。現在好不容易改善了,要透過不停練習,才可以趕上他們步伐,在限時前砌好14層。

建造業工友之間的相處

砌磚批盪的過程很新鮮,對我來說是種學習。成為學徒後,更拉近了與工人的距離。起初未混熟,經常偷聽他們的對話內容、講話方式,他們日常其實很少會講粗口,話題不外乎是技術討論,如分享以前工作經驗。他們建立友誼的方式也很單純,想打成一片可以食煙買馬,健康一點就行山做運動,有同學會帶健身器材回學校玩。因應性格和工種有別,有的會覺得「地盤佬要埋堆」,間中會一同北上消遣;有的做泥水就是為了避免跟人共同工作,最好獨自埋頭苦幹,也不會跟其他工友在地盤之外見面。

地盤有著各種潛規則,社交方面大家不會強求,心知肚明就好,但工作起來就另一個模樣。「做呢行要識睇人眉頭眼額」,尤其涉及利益關係。工地做事太快手太慢都會遭人白眼,前者太急於表現自己能力,使得其他工友看起來不夠落力,後者則拖慢進度。師兄話「真係要齊上齊落」。

因為操練要在限時內完工,泥水科算頗多休息時間,所以午膳、待放學時也很自然圍著大枱坐,各自聊天。我就在旁觀察和紀錄他們的故事。對有位同學頗深刻,他做了十多年地盤,搬重物幾乎沒難度,而他很愛乾淨,工作快手之餘,最後留下來掃地抹工具的都是他。他每次收工都會抹身抹鞋(我那雙已沾滿泥垢,而他仍是80%新似的),外出便服和鞋都是純白、沒染黃,我不時笑他「你又抹?」好奇他怎樣接受地盤粗活,他說「所以咪係咁清潔囉」。

除了在工場會聊天,我也曾在學校飯堂認識其他科的同學。有位讀測量的女士主動跟我談話:

「你自己帶飯呀?」

「你讀邊科㗎?好少咁後生仲要係女仔,你一定好肯做。」

「不過學校都有女仔,我唔怕醜會同人傾計㗎!喺呢張枱都識到好多人,有個女士讀燒焊,有個讀水喉仲今日last day tim!」

不久,他在袋裡翻了兩包零嘴,走過旁邊一枱向幾位水喉科同學說:「祝你搵到好工!」

所以說地盤、建造業都是一個社群,團體合作共同建構硬件之餘,內裡人與人之間相處方式都在互相配合。而且各人都有他們自身的故事,有人為生計、有人身經百戰、有人輾轉入行。跟他們相處過後更確信,大家性格和習慣都不如想像中的「地盤佬」。

安全意識

相信對建造業有基本認知的人都知道,進入工程範圍需要經考核獲取平安卡(俗稱綠卡)和指定行業安全訓練證明(俗稱銀卡)才可,僱主會安排僱員抽時間去上課並於同日下午考核,確保大家有相應安全意識。

對於著重實際操作的地盤工友來說,直白陳述安全守則是無聊透頂,且不符合其學習模式,大部分同學都是玩電話過日晨。其中一位坐我旁,卻掏出一本未用過的本子,把講課重點都寫一遍。這也未免太誇張,而且他並非第一次考。「你睇開字就話啫!我一揸筆考試就緊張!」雖然試題都是選擇題,且不需要太多邏輯思維,但對於閱讀經驗較少的他們來說,是很費神的。

後來他也覺無聊,開始動筆畫畫上來,用龍珠畫風畫出肌肉男。我直言他畫得不錯,他便放下筆,將本子推給我,示意我也一起畫。後來就延伸成接龍畫畫,其中一幅我們畫下課堂講義所見到的雞頭車和大廈,他向我分享了以前開工的畫面,就在香格里拉酒店對面望著別人吃自助餐,工人們卻在捱麵包,諷刺的畫面卻是他們的日常寫照。

工友向我分享了以前開工的畫面,就在香格里拉酒店對面望著別人吃自助餐,工人們卻在捱麵包

課堂期間發生了小插曲,為了提升學員的安全意識,課堂講義除了有文字、圖片、解說,還有影片作教材,如模擬動畫、新聞影片,甚至有傷亡實例片段。老師曾播放一段實例片段,清楚看見事發工人使用吊船期間,沒有繫好安全繩而當場墜樓身亡。這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師還若無其事地重播畫面,影片裡的生命彷彿不曾存在。我舉手問道:「想問有冇得到家屬同意播出條片?」老師回答:「網上大把啦。公開㗎。」我再追問:「所以學校同意播條片?」老師沒再回應我,同學們也沒有反應。

對於我來說,重現悲痛畫面不尊重傷亡者及其家屬意願,而且課堂不應該以警惕為由,消費及利用他者的慘痛過失。老師事前也沒充足警示片段內容,有機會引起學員不安,甚或勾起回憶。我認為建造學院作為官方機構,有責任把關坊間流傳片段是否適宜用作課堂教材。即使討論殺人是否道德,也用不著把殺人片段播出吧。這種傳授安全意識的課堂,又有沒有顧及學員身心健康?有沒有用合適的方法令學員注意安全的同時,能夠配合實際操作實踐所學?

放小休時,我將這種想法傳達給較要好的同學們,他們說「我都覺得佢咁播係唔好。但係冇計。」「你講都冇用㗎喎。」「佢講嗰堆嘢唔係冇用,但真係好悶。」「快啲落堂好過。」這種叫人無奈的想法深植我們的腦海中,屈服吧、習慣吧、要是麻木了便不會痛。

就此,我對眼前幾位四五十歲呀叔說教了一番。或許他們仍沒有改變他們的理解或行動,但至少我把「我認為有問題的事」拿出來討論。

實踐II:小結

這次實踐有風趣的發現,也有令人產生矛盾情感的時候。後者主要來自於自身與工人能力的差距,以及工人之間的關係。原本建造業就是賣勞力的地方,而體能較弱且粗活經驗少的我,自然比其他人需要更多時間完成工作,未至於應付不來,只是需要多點時間適應。難免有同學出手幫忙,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舉手之勞,但我卻覺得自己的存在增加了他們的負擔。何況,我到底為什麼那麼拼命?「呢到係天堂中嘅天堂。呢到係學嘢,出面就做嘢,真係堅砌。」真正到地盤工作是要冒著生命危險,他們是為生計而來的,慢不得。

其次,這種長期介入對象的生活方式,有時讓我不曉得怎去拿捏與對象之間的關係,價值觀、興趣、成長背景、習慣都格格不入的我,應否調節自己去迎合他們?當然我大部分時間也選擇忠於自己,休息時一個人去圖書館打滾,也沒有跟隊北上大魚大肉。以上種種矛盾情感也引申到對社會角色的反思,令我懷疑自己的行動到底為了什麼?我認識他們更多,跟他們變友好,對他們、對現實環境有什麼影響?算是個人層面的意外收穫,不走近對象群是沒法感知這種內疚。

可幸的是,我從起初三小時後只砌好八層,再經歷一段狀態不穩又慢、又砌不直的階段,在約兩星期後,已經可以三小時前砌好,且比其他同學快完成兼收貨(其中一個較重要的標準為對外直角垂直,也是較難掌握的)。後來,有位同學以一包薯片作注,要我兩小時三十分內砌好,老實說我也沒什麼把握,但前一天休息時,我在旁觀察其他同學怎樣砌,有了點啟發,所以薯片還是到手了。同學老師也很驚訝,我也為「女仔」這個名號扳回一城。

「以為第一日你就會退學!真係估你唔到⋯⋯!」

「進步好大⋯⋯」

「女仔嚟講你都算好嘢。」

「聽日就賭11點(即2小時15分鐘內砌好)啦喎!」

「要挑戰極限呀嘛!」

好消息是,翌日也成功11點前收貨,還比其他同學更早完成。記得有次和同學坐升降機,碰上其他科的老師,他問我們讀什麼科,同學們如實相告。那位老師指一指我「你個款唔似讀泥水喎!」同學們連忙替我辯駁「人哋呀姐嚟㗎!做起嘢上嚟嚇死你!」

透過這一個月的練習,體驗到自己眼光準繩度、身體靈活速度、捱餓能力日漸進步。由起初不被看好,克服到同學們都不得不佩服。

除了學會砌磚批盪,也趁著這段時間摸索地盤工作模式,而其中一個帶到往後實踐的,便是每朝08:28也要做的八段錦早操,全校師生在各自工場做完才會開工,連考中工牌照那天亦如是。後來問導師才知道,不只建造學院會有這樣的練習,坊間地盤工程也會做,但視乎公司和判頭有多嚴謹。

這也刷新了我對建造業的想像,原來「職安真漢子」不只是口號,除了工人要受技術訓練、設備要安全、強身健體也是工作一部分。對於年紀老邁、體力勞動多的人尤其重要,不然就很容易引發工傷要停工休息,甚至登報紙成為工業意外。既然我在工作上難以介入他們,又可否以早操方式帶到區內,鼓勵工人熱身伸展之餘,讓工人和街坊(包括我)也可以共同學習?儘管聽起來很理想,也知很傻,但還是想試試看。


實踐III:工人與街坊對社區的參與

事前告知一兩位地盤工,我想在工地附近邀請他們共做八段錦,他們都叫我放棄別做:「冇人會做吃力不討好嘅嘢。」就結果而論,這天確實沒人跟著我一起耍八段錦,但這也不代表不值得繼續實驗。我把過程拍片紀錄下來。

6. 2023年2月4日
位置:C處及E處
狀況:近工地、多途人 有對話 
記錄方式:影片

在午飯時間閒逛洪水橋一帶的工程地盤,沒有指定人選,發現一群地盤工人在麥當勞對出樹下乘涼便走近。始終第一次,對於地盤工人和街坊來說,有個年輕人在路邊寫字耍功夫是很奇怪的。當我到場準備set up前一刻才開始感到膽怯,哪來的勇氣在街上獨自耍八段錦,才不會有人理會我。幸好,邀請了一位朋友遠道前來幫忙拍攝,我知自己沒有退路,唯有投入眼前的事。在空著的椅上攤開紙張即席揮毫,貼上過去的地盤畫作和寫好的大字「職安真漢子,共做體操。」先吸引工人們的注意然後順勢攀談。

「你去耍啦!」

「佢有做開運動㗎!」

「我平時返好晏,好少做早操。」

「抖一陣1pm就開工啦。」

期間他們不斷投來好奇的眼神,但最後還是在旁看我耍完一套八段錦。為了把握時間在午飯完結前多找一批工友,我便快快離去。發現洪水橋除了公屋和健身公園範圍之外,並不多休憩設施供人聚會休憩,這麼一說連下棋的人也很少見。所以還未找到工友前,已到開工鐘數,打算回程之時,卻碰巧遇到之前幾次畫畫聊天的工友。他們雖忙著開工,但也想看看他們反應,所以多耍了幾次。

他們見到我在裱起畫作時也好奇張望,我說:「之前畫你哋啲畫呀。」他們笑一笑又繼續工作,期間也會叫我:「個馬再扎低啲!」

碰巧遇上監工在旁,所以最後沒時間跟他們聊太多便離去。整個過程很即興的,事前沒預想太多,起初為了讓自己投入八段錦也花了點心神,但後來醒覺我不僅是來耍八段錦,更要與工人互動。這確實很費心力,我也不期望第一次就有人來參與,如果真要工友和街坊願意花時間互動就需要多做幾次來打破隔閡,值得再試。

有趣的是,砌磚班的同學見我每朝耍八段錦時特別認真,而且我從沒喊過腰酸背痛,後來開始請教我伸展身體的事。

「我次次做完都腰痛膝頭痛,點搞?後生真係唔同。」

「你係咪做開瑜珈?咁柔軟?」

「想問如果格甩底對上心口有啲痛應該點樣拉返鬆?」

我們考平安卡那天沒做八段錦也有同學笑言「哇,今朝筋骨痛,肯定因為冇耍八段錦。」


結語

2月15日,在我們砌好磚、上好料準備放學之際,有個同學讀新聞時告知我「你嗰邊出咗事喎。有人俾吊臂打中入院。」得知消息後,我馬上心想:那邊的工友心情如何?雖然我未必認識他們,但至少他們不只是數字,不僅是一個人受傷。翌日路過工地附近,起重機、建築棚架仍然相安無事,隨時候命為發展大計賣力,四周卻比平常寂靜。

大眾普遍對地盤工人的印象:粗口爛舌、污糟、身水身汗、勞動階層搵餐飯食。

無可否認,工友能應付地盤粗活工作、適應地盤粗口文化,卻不代表日常行事如是。我接觸過的工友之中,不乏愛乾淨整齊、做事有條理、講話細聲斯文、為人設想的人,他們都各有故事。

資本主義把食物、房屋、服務打造成商品,即使我們不去關心背後的來源和影響,也能安穩生活。社會分工無疑為大眾生活帶來方便,也同時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雖屬老生常談,卻仍是很重要的提醒——我們對於他人的付出、身邊的事物,認知和同理太少。

不論是落區畫畫耍八段錦,還是到學院工地培訓,走近他們、與他們親身對話和共同工作,才不至於紙上談兵,或旁觀他人的痛苦。相比起落區互動的偶然性,長時間和工友相處能認識更多他們的性情和過去。這都是寶貴的發現,或許讓部分工人感受到有人願意停下來向他們學習吧。其實,至今我也不曉得能為他們帶來什麼,更談不上改變大眾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但至少能讓他們被看見吧。

至於我來說,最大分別除了生活習慣改變之外,也對以往陌生的群體和自身社區多了認識。沒想過幾次落區重遇那些地盤工人,會令我這麼雀躍,甚至有親切感。

「又是他們在開工了,再畫他們吧。」

當我不斷觀察和紀錄,這個地方就不再只是出入必經之地,而是會留意「他們有開工嗎?」

「到底今天有什麼變化?」

建造業工友不是我交功課的材料,雖說功課、砌磚班、路邊工程也有完結的一天,或許之後不再見面,但至少能為大家沉悶的工作帶來些許有趣變化。再者,我也算是個地盤佬吧,挑戰別人對女性、路人的想像,創造新的關係和故事,將互不相干的人連結起來。

是次成果展出後,實驗仍會繼續進行,例如可以和他們一起畫畫、一起建些什麼之類,因為還有很多值得發掘的空間。在此感謝各位工友同行、親朋支持,敬請期待吧。

頁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