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Diary
未來故事 永續香港|Sustainable Future, Hong Kong Tales
EN
Stories

原來這一種叫做沒有

文:李婥琦

土生土長的盧卓倫(Darren)現居於北角七姊妹道,其29年的「北角人」身份始於外婆一代。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一年, Darren外婆一家為了逃離共產黨的兵役,從順德遷居香港,在同鄉的介紹下曾於北角春秧街、糖水道及英皇道暫住。當時的北角因有富商郭春秧之子郭雙鰲斥資發展,遊樂場與夜總會林立,日日歡聲笑語,夜夜歌聲伴舞,非常熱鬧,是當時北角獨有的特色。其後,Darren的太公先後在銅鑼灣購入兩個單位,讓家族能定居發展,Darren的外婆與外公結婚後便於其中一個單位居住至今。

那為何後來又會再居住在北角?「外婆那一代來港後主要住在銅鑼灣,是到了我父母一代才在北角居住。當時我父母開始想自己組織一個新家庭,他們找過幾個地方,曾考慮灣仔,但那個單位對著修頓球場,後來見到現在這個單位對著海,所以便選擇住在北角。」父母之所以選擇扎根北角,Darren說是因為銅鑼灣始終太熱鬧,「北角其實是一個半鬧市,即是鬧市得來又可以看到海邊。」Darren亦指,父母其實不太追求住所附近的設施,「我經常笑他們不出街,附近開了間新店他們也不知道,出街來來去去都走那條路線。我父母是不追求改變的人。」

然而人不喜歡改變,城市的面貌卻依舊在變。Darren覺得自己的成長階段就是在目擊著北角的轉變,一個「去特色化」的過程。「小時候,我爸爸會捉我去上海僑冠理髮店剪頭髮,那時我覺得很污糟,因為你前面會放著很多理髮師的剪刀、盅那些。當你好奇那個盅是甚麼的時候,一揭開發現原來是用來吐痰的,就會覺得那地方好光怪陸離。」後來Darren再一次去這間理髮店,已是長大成人,要處理鬚根之時。那時師傅為他塗上剃鬚膏軟化鬚根,然後用舊式剃鬚刀熟練地為他剃走臉上的鬍鬚,完事後仍不忘補上一句:「你啲鬚都幾硬下㗎喎!」

但這間屹立北角近40年的上海僑冠理髮店,剛在2020年結業,取而代之的是在鮮紅色招牌上寫着「錢大媽,不賣隔夜肉」的肉店。理髮店的消失,Darren覺得是「又少了一塊碎片」的感覺。「又一間連鎖店,那同其他區比比皆是,有何分別呢?」所以被問到會如何形容北角時,Darren想了頗久後的答案是:沒有。「其實北角以前有很多文藝人居住,例如張愛玲,現在繼園樓也拆了,但突然新的潮流入來,這個地方就慢慢變得市井得來又失去了那種人味。」

近年政治矛盾加劇,社會動盪,令Darren的父母又再重新思考遷居的問題。Darren雖有過想搬離北角的想法,卻沒有打算離開香港。「雖然我說未必想移民,但其實這個答案都不斷被這個環境質疑,即當你每日見到各種新聞的時候。但我又驚假如我走了,又或是太多人走了,當真正付上代價的人從獄中出來,發現原來這地方已人事全非的時候,我又會覺得不忍心。」所以無論香港在往後的變化如何,Darren堅定地說:「就像陪伴一個每天與死亡搏鬥着的末期癌症病人一樣,我想陪這個地方走到最後一刻。」

本土樂隊「新青年理髮廳」曾唱過:「我以為鬧市中總會找得到溫柔,原來這一種叫做沒有。」雖然鬧市中未必再存溫柔,但城市卻依舊會有最美的風景——香港人。

Top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