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壞,也要為社區說故事
曾幾何時,我們嘗試抗衡中環價值,於是我們探索社區大街小巷,發掘尋常百姓家人情故事。
時間飛逝,大環境急促變壞,人們每日為大是大非而疲於奔命,如此世道,社區是什麼?還有意義嗎?另一方面,社區故事漸漸成為某種熱潮,書寫和觀看的方式卻也隨之趨向單一,總是圍繞街坊、小店或舊建築。並非說街坊、小店、舊建築不值得被看見,只是,一旦成為某種公式,就有點老土,有點沉悶,亦局限了我們的眼界。
我們相信,世界再壞,社區還是有意義。呈現社區豐富多彩的樣貌,令人們更有同理心,可以為成就我城美好將來出一分力。
於是我們設計了《香港時地人》。這是一個新嘗試。八堂室內課堂、兩次戶外考察,包羅敍事治療、新聞入門、生態文學導賞、社區旅行設計,以及香港城市生態,涉及的範疇看似很廣很闊,其實都緊扣同一個主題——如何以另一種角度訴說社區故事?
社區中還有很多人類以外的有情眾生、草木花石,跟小店和舊建築同樣值得被看見。即使是同一個社區,值得被看見的事物有千百萬種,觀看的方式也有千百萬種。你每天擦身而過的那棵樹,棲息了哪些雀鳥?為何這種雀鳥,選擇了這一棵樹?為何鳥巢築在這枝丫,而不是那枝丫?真的是雀鳥嗎?會不會其實是蝙蝠來的?
我們希望,在多位精於觀察和溝通的導師帶領下,參加者能學會由不同角度切入去認識社區。透過欣賞生態文學,更能開闊眼界,以另一種看似間接的方式,拉近自身跟自然界的距離。
至於安排在課程前半的敍事治療,則旨在協助參與者梳理自身情緒,讓大家在對外探索之前,先安頓好自己的心靈。而且,敍事治療重視訴說故事,當中有些技巧,諸如聆聽、提問和轉換角度,都跟我們在社區發掘故事時可用到的方法一致。
無論世界如何艱難,我們期望藉著培養一些社區有心人,以多元的方式書寫我們的城市日記,呈現社區豐富多彩與韌力,希望不滅。